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5篇
工人农民   17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26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71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制度,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法律制度、法学方法和社会发展等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可以知道,公司法人的人格独立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对这种法人独立人格的否认是以具体的制度来填补法律的漏洞,同时,这种制度上的变化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在。  相似文献   
52.
LLC企业组织形式是聚合了公司与合伙两种制度的"混血儿",是迄今为止将传统公司的有限责任屏障和合伙的灵活管理以及税收待遇结合得最完美的企业组织形态。通过对美国LLC制度的剖析可知,随着我国宏观制度层面中税收理念由过度偏重财政收入向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兼顾的转变;微观制度层面中LLC所涉信义义务和人格否认等制度的完善,我们将有条件建立相应法律制度,促使其引入。  相似文献   
53.
金融控股公司有限责任与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在突破有限责任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又存在产生原因、适用对象、适用情形、责任后果与归责原则等方面的不同。本文认为鉴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我国有必要实行金融控股公司加重责任,并注意与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衔接。  相似文献   
54.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自2006年1月1日实施以来,已有两年多时间,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增加更是公司法人制度的有益补充。本文试图根据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及法律实践,分析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和完善。  相似文献   
55.
我们不能否认经济在迅速发展,我们也不能否认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和生活在改善,但是同时我们不能否认近些年来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实际上有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6.
公司法人格否认成文规则适用困境的化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引进我国公司法后,主流观点坚持认为,该法理仅适用于股东滥用公司人格严重损害债权人的情形,只有一人公司方能扩及到人格混同的场合。2008年下半年最高人民法院以有关姐妹公司人格混同为由,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判决其对外承担债务连带清偿责任的做法,突破了这一立场,并对我国公司法学界的通论形成巨大冲击。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意见实际上更符合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本意,我国成文法再修改的趋势不可避免。而最高审判机构案例指导方式,不失为防止司法审判实务中法律适用混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7.
本文主要研究公司人格否认基本制度在我国公司法上的应用,并提出了公司法对此规定的欠缺,旨在以后能更好地完善此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国公司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8.
不当劳动行为是指雇主公司将资产转移给其子公司,然后宣告自己破产,从而达到逃避工资债务或者打击工会势力的目的;它是法人格否认法理适用的主要情形之一。以不当劳动行为适用法人格否认法理,须具备“人格混同”之形式、要件和“规避法律义务、逃避合同债务、侵害第三人利益”等实质要件。我国《公司法》的司法解释应增加有关不当劳动行为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的规定。  相似文献   
5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在中国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不可否认,这股思潮仍然存在。特别是当我们的发展面临困难时,总有一些人怀疑社会主义,迷信西方资本主义。因此,搞清楚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0.
《民主与法制》2008,(16):65-65
针对本案而言.廖某是该电子软件销售公司的经理.对公司的经营具有管理权;廖某利用经理职务在单位犯罪中起了决定作用。正是因为蒋某和廖某的决定使单位犯罪得以实施;廖某与蒋某的共同商量.决定体现了该公司的意志。该公司股东只有廖某和蒋某.他们二人的意志当然代表了该公司的意志;杨某所实施的少开财税发票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少缴应纳税的结果均是在廖某,蒋某共同商量的前提下发生的.单位的犯罪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危害结果与蒋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