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7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2篇
外交国际关系   57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52篇
中国政治   225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大都市人是由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构成的.不同时期移民及其后裔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族群特征.然而,在以大都市名称命名的大都市人(如上海人)与其他地方的人群相对应的情况下,其本质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具备了区域性族群意识,并通过文化表述出来.大都市人的族群性或族群意识是通过想象的共同体来实现的,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建构模式的产物.大都市人族群意识的形成,伴之以族群边界的维持,构成当代大都市人族群意识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02.
传统社会中,族群认同主要体现为本族与邻近族群互动过程中排斥与接纳的边界建构结果;而在现代背景下,传统的控制日益变得薄弱,日常生活不但受到来自地方性的影响,同时受到全球性浪潮影响。国家民族识别对族群的重构、交通和通讯设施的改善,都使族群面临着多样性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也体现出新的特征,以帕西傣作为研究对象来对这些新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03.
MOSO(摩沙)渊源于汉晋时期摩沙夷的族裔集团,20世纪50年代后归属于纳西族、藏族、蒙古族的"纳系族群"."纳系族群"是在国家行为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形成的,由于缺乏跨省区的协商知会机制,遗留下历史问题,即同一族群在不同省区被识别为截然不同的民族,现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族群的现实发展和诸多权利的实现,同时引发了对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误读和扭曲.解决这一历史问题,需要各方在平等友好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在尊重历史,尊重各族群之间的差异性的前提下,兼顾考虑各族群的文化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及其他实际利益,从国家、民族(族群)到个人平等的地位来考量.  相似文献   
104.
李晓明 《前沿》2010,(22):148-151
"族群"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任何族群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共生和繁衍历史,并且都离不开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族群认同是族群意识的基本构成,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族群认同在族群内外的和谐关系构建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和研究"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对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爆安瓦尔事件,以此为契机马来西亚逐渐进入民主转型时期.当代马来西亚印度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作为马来西亚第三大族群却深陷族群困境之中.在民主转型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他们逐渐觉醒并开始积极利用日益兴起的社会运动形式进行抗争,将自身的利益诉求融入马来西亚社会的民主诉求之中并得到巨大的社会支持,但两大运动未来的关系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6.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实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此以往的研究有些模糊.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政治认同,而民族(族群)认同的实质在于文化认同.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特性几方面可以论证.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价值方面存在关联性.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方面存在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107.
省籍族群分化是影响和制约当代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社会分歧,其形成的基础源于各族群的身份认同。建构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身份政治理论,它通过探求集体身份形成的原因,力图深入解析行为体行为的根源。本文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从"行为体与结构互构"的研究路径出发,对台湾省籍族群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其因身份而采取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08.
民间文学艺术是集体创造物。其权利归属的确定,是民间文学艺术所有者的合法利益的保障,更是促进民间文学艺术在经济社会中实现其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弘扬民族风气,传承民族精神的必需。民间文学艺术权利的归属,存在不同观点。集体族群作为民间文学艺术权利归属具有合理性,集体族群成立的社团组织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促进民间文学艺术的保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9.
正值此六月初夏时节,两岸各界专家学者、社会贤达聚首高雄,参与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畅叙同胞亲情,传承中华文化,共促和平发展。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华文华学院,对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莅临盛会的两岸同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姓氏源流、姓氏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等民族文化认同理念,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区分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更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文化已经成  相似文献   
110.
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身份在中国早期话语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在炎帝身份转变的四个阶段中,春秋时期的炎帝逐渐分化为具有盛德的炎帝和被黄帝征伐的炎帝,前者往往被视为炎帝本人,且在时间上先于黄帝统治天下,其后与神农合体,上升为“三皇”,并与黄帝组合成前后接续的定式;后者则逐渐被贴上无道、反叛的标签,以至被视为非炎帝本人,而是炎帝后裔或其他人。炎帝身份的转换与分化,深层原因在于华夏大地族群融合的客观进程,其中蕴含着华夏地区文化自觉意识的丰富和提升,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