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25篇
中国共产党   54篇
中国政治   64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爆炸波相互作用的波系相互干扰现象,探讨其机理,该研究为爆炸波的合理建模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92.
能力的培养与强化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学科,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使英语成为交流的工具。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有专家曾指出,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四种活动中,听先于说,说先于写。“听懂会说”是一个人表达思想情感的前提。听说教学是外语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听力训练应作为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3.
杨峻 《前沿》2013,(18):133-136
文章对日语教学研究中的合作学习研究进行了梳理,从合作学习的效果、学习者的特点、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三方面对先行研究进行了概述。文章通过回顾先行研究,强调指出,(1)寻找适合中国学习者的合作学习方式;(2)关注如何培养学习者与他人的协作能力这两方面是今后合作学习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4.
党情     
吹风:王岐山: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到天津市就深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纠正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行调研时指出,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5.
党的90个春秋的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不断地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里的双向结合和互动过程的关键,是创造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6.
党的理论有效传播是传播者、受众和传播渠道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强调党的理论传播的实效性,是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的政治思想保证,是增强党的理想、信念,提高对广大群众凝聚力和吸引力的路径条件。  相似文献   
9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党的作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和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应做到“五个坚持,五个增强”,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98.
彭冠华 《学理论》2012,(17):198-199
杜威的《艺术即经验》作为实用主义的代表作,其对于“经验”的论述采用不同于以往的角度.从他对于经验的论述方法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用来分析中国古代乐论的代表著作——《乐记》,从而得到一些原本被我们所忽视的思想内涵.从音乐的起源和音乐的节奏两个方面来重新对《乐记》进行审视,能够获得一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
瑞恰兹的隐喻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全国 《前沿》2010,(22):173-176
瑞恰兹的隐喻理论是对传统隐喻理论,特别是亚里士多德隐喻理论的一种批判式继承与发展.他的研究,使隐喻问题从语词层面进入到语义的层面,同时规范了隐喻研究的一系列术语和概念,使隐喻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其隐喻理论的思想、研究方法为隐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方向,极大地促进了隐喻研究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0.
郑东 《中国减灾》2012,(5):46-47
减灾文化是人类在预防灾害、应对灾害的抗争中认识运用自身的思维智慧和知识能力的一切活动。人既是减灾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减灾文化的创造物。减灾文化实质上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两种相互联结、且相互作用的特征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