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1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7篇
各国政治   45篇
工人农民   18篇
世界政治   169篇
外交国际关系   98篇
法律   747篇
中国共产党   1216篇
中国政治   1488篇
政治理论   847篇
综合类   1064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393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301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324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301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81.
蒋国林 《求实》2012,(Z1):134-135
"问题"是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中极其重要的范畴,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思维形式,从其认识论功能和逻辑功能看,该范畴同样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是不断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  相似文献   
82.
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必须符合经济规律,遵循一般逻辑,这是基本要求。同时,从经济发展阶段和制度演变规律出发,由于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战略上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显著差异,金融中心建设处于特殊的宏观背景,面临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区域金融中心的内在要求。基于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应有的一般逻辑和中国特色的综合分析,提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宏观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83.
逻辑规律是人们在进行思维和语言表达时必须遵守的思维准则和要求。逻辑规律主要有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侦查人员在讯问工作中掌握和运用逻辑规律,对于提高讯问效率,发现供述疑点,明辨是非,揭露和证实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讯问人员要根据具体案件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逻辑规律。  相似文献   
84.
莫良元 《求实》2012,(6):60-62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逻辑的安定性特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性关联。在识别与衡量判断中,法治逻辑关涉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多维的价值基础,需要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变迁与法律的至上性和安定性之间确认衡平向度与机制,以期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在法治逻辑维度的制度依赖中得到规则化与系统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85.
文章试图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念的形成路径和内在逻辑的探讨,阐明马克思实践思维的内在逻辑和哲学气质。认为实践本体化的思维取向,不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深层逻辑,而是纯粹思辨哲学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只是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为一种新的抽象。对待马克思实践观念必须持一种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86.
李林  朱沙沙 《求索》2012,(12):35-36
碳约束时代,作为投资大、涉及面广、对资源和环境影响巨大的公共工程项目,成为我国能否顺利走入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逻辑框架法从项目投入、产出、直接和间接影响四个方面构建公共工程项目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确定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指标体系的权重,最后结合云模型利用该套指标体系对某河道枢纽进行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87.
金民卿 《人民论坛》2012,(22):32-33
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以理论创新主体为核心,社会实践基础、思想发展逻辑、理论研究客体、理论发展条件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程序,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88.
新中国邓小平时期的生态文明理路主要表现为:随着工业文明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日趋退化的事实展露,中国人懂得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反馈对立质底。它具体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工业文明的经济系统对资源环境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文明所需的生态系统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特别是自我更新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在消费方式上,工业文明必需的"过度消费"模式与生态文明倡导的"适度消费"模式的对立;在文化价值观上,工业文明将"贪欲"视为社会创新与进步的动源(动力之源与动向之源)的观念与生态文明控制"贪欲"以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平衡的物质变換关系"的见解的矛盾。邓小平对此采取的对策是:在承认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综合、平衡与协调中国发展所需的各种目标,在此基础上采取尽可能向生态文明倾斜的对策。邓小平的决策是实事求是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不容否定的境遇中,他只能否定那种永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而必然引发生态危机的现代化,代之以"兼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这使得他能在利用"资本逻辑"的同时限制"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文明作用。然而,毋庸讳言的是,仅仅限制"资本逻辑"并不能完全实现生态文明。因为既然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具有反馈对立的质底,那么"资本逻辑"对生态的破坏作用也就是本根性的。仅仅限制"资本逻辑"只能降低其破坏程度,而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破坏,就得最终超越"资本逻辑"。依据这种视角,新中国邓小平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只能算是"过渡性"、"中介性"的生态文明理路,它有待于接踵而至的"可持续发展观"来超越并发展。  相似文献   
89.
"电子形式主义"的本质就是披着"智能马甲"的形式主义,是传统形式主义凭借政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之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的异化衍生.通过分析新时代"电子形式主义"在行为动因、行为维度和行为机制上的基本逻辑,指出其存在电子政务科技趋异化、干部政绩观念畸形化、行政资源使用低效化和以人为本理念薄弱化等消极影响.同时,提出通过人机与人本同举,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观,强调显功与潜功并重,树立以实干为导向的政绩观,实现刚性与柔性共济,完善电子政务监管体制机制,坚持智能与效能齐抓,实现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有效防治"电子形式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90.
《人民政坛》2012,(9):44-44
马岭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载文《地方立法权的范围》,探讨中央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分工问题。其一,属于“中央立法,中央执法”的事务。涉及国家主权的领域,如国防、外交、外贸、关税等;涉及中央国家机构组织法等国家政治体制问题。其二,属于“中央立法,中央和地方都要执法”的领域。包括大量的行政性法律: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协调的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