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25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6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339篇
中国共产党   292篇
中国政治   544篇
政治理论   203篇
综合类   3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邓小平根基于和平、立足于大局、着眼于互利,提出了处理中国周边争端问题战略性思维的战略构想,其中"主权属我"是根本前提,"和平协商,合理解决"是第一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第二原则。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所面临的领土领海争端,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效,也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中国在解决与周边国家间领土领海争端中,和平协商是重要方式,合作共赢是重要理念,"不惹事,不怕事"是重要原则。伴随中国实力的增长,周边有些国家以"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将中国视为发展威胁,使我国的周边关系中出现了个别国家阻挠"和平协商"、排斥中国"共同开发"、扩大和强化非法占有有争议领土控制权等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仍然要坚持以邓小平处理周边争端的战略构想为指导,坚持"主权属我",强化主权行为;推进和平协商,治理合理解决;尽量以"共同开发"推动"搁置争议"的实现。  相似文献   
92.
佛教自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及传统法律制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戒律、因果律、佛教人文精神的阐述对现代法治、法律的比较与中国法治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3.
诉讼系属反映了某个诉讼现正处于某个法院的审理过程中,是对诉讼自起诉时起至诉讼终了整个诉讼过程的高度概括。在传统民事诉讼理论中,特别是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中,诉讼系属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法律概念。立法上有关诉讼系属的规定比较具体,学界对其研究比较成熟,也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国由于长时间法制建设的中断以及立法中长期奉行宜简不宜繁的指导思想,因而在民事诉讼法中没有使用这一概念,理论上也少有人论及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关于诉讼系属相关规定的考察,借鉴其将诉讼系属与民事诉讼中其他重要理论相联系并指导实践的做法,从而引发对我国民事诉讼系属相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一、诉与诉讼系属  相似文献   
94.
《庄子》的宇宙观、时空观和生命哲学(尤其是对精神现象的思考)及其政治批判在诸子著述中独具一格,其卓越建树是华夏人文精神府库中的瑰宝。本栏目以"庄子论政"的专题遴选了三篇文章,都是在前人解读和研究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探求。《〈庄子〉寓言的政治批判》一文指出,庄子对人类文明进程作了根本性的反思,以上古原始古朴的社会为参照,强调有违"无为"的政治导致人性异化,甚至作出"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之相食者也"的警示;对士人的人生道路作有别于修、齐、治、平的指向,以"无用"自全"无为"于政治,超然世俗"游心"大道;并辨析了所用到的"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等观念意识古今的同异。  相似文献   
95.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人性思想是完整而鲜明的,本文通过对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性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将延安时期毛泽东的人性思想展现出来,使大家对于延安时期毛泽东的人性思想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96.
康喆清 《前沿》2011,(18):20-24
学界对董仲舒的人性学说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大都认可"性三品"说,这不符合董仲舒关于人性学说的本质。"性三品"说并非董仲舒首创,且其本身指意不明。董仲舒论述的重点在于"中民之性",即人性总体的善恶,并着眼于论证社会教化对人性发展的作用,从而将政治、教化与人性三者相关联,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这也符合儒家传统的人性论证逻辑。以董仲舒关于人性的意指和目的作为其人性论推演的逻辑起点,通过《春秋》"正名"之法的层层辨析,必然得出人性"待教而善"的结论,这也是对董仲舒人性学说的合理概括。  相似文献   
97.
《漂泊中的坚持》是安顿的最新作品。凭借《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安顿在上世纪90年代名噪一时,被誉为“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记者”。如今,安顿和这类作品都不再那么火爆了,不过,对于安顿本人来讲,却还在不断“成长”。这种成长与她所接触的新的采访群体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8.
美国作家霍桑在他的重要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中,通过描述胡伯牧师为掩盖其罪恶戴上黑面纱,以及教徒们对黑面纱的种种反应,告诉读者,每个人都有罪恶的念头、犯罪的冲动,都有不为人知的黑暗与秘密,哪怕是"圣洁的牧师",这是人性的阴暗面,是压抑与扭曲的结果.从社会历史背景、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方面对该作中人性的扭曲与阴暗的有关...  相似文献   
99.
“我该死,自己犯了罪,却让家人跟着受累,我是社会的罪人,也是父母、孩子的罪人。感谢政府的宽容。感谢监狱领导的关心,不仅让我看到父母和孩子,还为我这个罪人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和老人的赡养问题。从现在起。我一定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为我的罪错赎罪。”  相似文献   
100.
路锦辉 《法制与社会》2011,(21):254-25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见危不救的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讨论亦不绝于耳。作为一个法律人,如何用法律手段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路径,本文站在支持见危不救入罪的立场,针对入罪与否双方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进行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