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56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孙冰 《时代风采》2012,(1):22-23
由于新兴市场的中产阶层日益壮大,预计国际咖啡价格在未来10年内都将保持高位。为了尽量分散风险和减小成本压力,咖啡巨头们纷纷加快咖啡基地"版图"扩张的步伐。当你坐在星巴克、上岛品着香醇的咖啡以享受午后时光;当你在办公室冲上一杯雀巢、麦斯威尔来提提精神;抑或是  相似文献   
42.
300多年前,马帮驮着普洱贡茶进京,从位于云南西南部的思茅出发,途经四川、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历经数月行程4000多公里,到达京城时只剩下70人。300年后的今天,也就是在4个月前,一队由120匹骡马组成的马帮同样将一驮驮生茶从思茅出发,沿原路线将于9月份抵达北京。届时,这些原生态的普洱茶将在北京拍卖。他们重温当年生茶途经不同地域和气温下自然发酵成地道普洱茶的历程,是为了让世界更加了解普洱茶,让普洱茶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43.
杨红文 《今日民族》2008,(2):65-66,F0003
不知什么时候起,昆明街头的茶叶铺悄然多了起来,城南城北还建起了几个茶叶批发市场。走进去,各式各样的普洱茶占据了店铺的十之八九。一时间,喝普洱茶成了一种时尚,藏普洱茶好像充满了无限商机。我对茶只是停留在喝的程度上,还没有上升到品、赏、藏的地步,却也跟风而动,与朋友跑到了普洱市镇沅县去看大茶树。  相似文献   
44.
征鹏 《海内与海外》2005,(11):65-67
2006年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将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亚视星空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大型文化活动——马帮贡茶万里行。届时将有99匹马驮运誉满海内外的普洱茶,从“茶马古道”的源头——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古镇出发,途经普洱、昆明、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河北等省市,最后到达北京,将名贵的普洱茶献给爱心扶贫工程。这是一项规模大、时间长、经过我国产茶地区最多的大型文化活动,它对弘扬中国普洱茶文化、振兴民族经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植茶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文献记…  相似文献   
45.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教育资源,是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延伸。探索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教育功能,开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教育内容,进行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推动学校民族教育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46.
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民族大团结的生动体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见证,为普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今年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70周年,当年参加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名的代表们大多已经离我们而去,李万学老人是目前唯一的健在者。生于1932年6月的他是普洱市江城县嘉禾乡江西村人,参加了1950年12月的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并成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48位签名代表中的一员。此后,他回到江城县,先是在商业部门工作,后担任红疆公社粮管所所长,负责城镇居民、驻军部队、厂矿职工的粮油供应,直至1985年退休。其间,李万学曾因工作出色而受到江城县政府的表彰。一直以来,李万学和所有在碑前盟誓的代表们一起,努力建设边疆,维护民族团结。访谈中我们得知,李万学和方有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另外一位签名代表)有几十年的书信来往,二老常常互相勉励,不要忘记碑上的誓词,要把民族团结的精神不断弘扬下去。从这个细节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日常生活中,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但对亲历者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70年里对维护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李万学老人今年已是89岁高龄,采访中,李万学老人的女儿李江艳全程在场陪同,并对一些重要事实做了补充,特此鸣谢。  相似文献   
47.
欧阳林夕 《创造》2006,(7):56-59
前不久有朋友问,何谓茶?我众皆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问者自答曰:南方有嘉木。其并没有给出最完整的“答案”。茶界知“南方有嘉木”者,应该必知“天下重普洱”。而这“普洱”既是地,亦是茶,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普洱茶扬名天下。  相似文献   
48.
董菊芬 《今日民族》2011,(12):47-50
1951年元旦,来自思普地区15个县26个民族身着各民族服装的48名代表在专区所在地——普洱县城(现宁洱县)立下了“我们二十六个民族的代表,代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进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相似文献   
49.
岩甾 《创造》2011,(3):62-64
按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普洱加快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步伐,要以"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通道农业、招商农业、创汇农业、和谐农业"为建设载体,努力打造茶叶、咖啡等八大特色品牌,构建优势农产品出口新基地,实现普洱农业新突破。  相似文献   
50.
正12月27日至28日,2015普洱民族团结进步论坛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举办。此次论坛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旨,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要指示,李纪恒书记"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耍过上好日子"的民族工作理念。总结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5年来的成功经验,传承和弘扬誓词碑精神,全力推动普洱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