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21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44篇
法律   252篇
中国共产党   249篇
中国政治   395篇
政治理论   248篇
综合类   28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1.
中国经济转型分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指导,要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所代表的"市场经济范式"的教条.伴随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和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的兴起,中国经济转型分析的基本框架应该坚持转型目标明确、制度约束刚性、改革形式开放、以及阶段性推进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郭广银 《新视野》2006,1(3):31-34
管理学的两大传统理论范式——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都曾经对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内在的缺陷与不足也是显见的。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的管理学领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以尝试提出管理学的第三种范式——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范式,并以之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观,其目的是有效地整合以上两种范式的内在合理性成分,从而实现管理科学在当代中国的范式更新和理念转换。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其改革与管理成效的提高有赖于基于这种复杂性的系统的管理理论的指导 ,而自组织范式就包含着这种理论思维。本文为此阐述了自组织范式的内涵和管理意义 ,分析了高等学校引用自组织范式实施管理的可能、需要做的工作和需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一场从管理到领导的广泛而又深刻的范式转型迅速风靡世界,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诠释一种古老而又新鲜的人类活动———领导。对这一范式转型的演进历程以及它所带给我们的启示进行分析,无论是对于领导科学的理论建构,还是对于领导科学的实践活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媒研究的四重语境:一个本土化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媒研究中的功能主义范式不能对社会中动态的、冲突的部分给以把握,也不能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的传媒的相关问题作出解释。应将传媒处身的“语境”视为一种问题视野,在其中对传媒现实给以观察与解释,并从中国的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政治经济现实和传媒生存状况等多个维度出发,重视当前传媒研究的四重语境,即前现代的社会阶段、后现代的话语氛围与消费主义思潮、传媒的受控与工具性质、传媒的商业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改革步履惟艰的中国政府行政,指出在从传统行政范式向治理模式转换过程中,克服传统行政的弊病,提升公民参与行政力度的重要性,使服务、法治、参与的民主思想成为人本政府治理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乡政村治,一个耳熟能详的范畴,如何实现该范畴的“最惊人的变故”(恩格斯语)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厘析乡政村治并取得丰硕成果,在运用范式分析方面更是成果喜人。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对一种新范式进行剖析,构建国家、基层政权、基层社会三者博弈过程的模型,通过分析试图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考察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教育技术自诞生起,就不是教育,也不是技术,而是教育与技术统合的客观存在。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应该从观察作为客观存在的教育技术实践入手,通过对现象进行本质直观的描述和对现实问题答案的追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吴鹏森 《金陵法律评论》2007,(1):103-107,114
从“革命范式”转向“现代化范式”,不仅是史学话语的一次系统转换,也导致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系列创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长期以来已经被定型化的命题在“现代化范式”中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从现代化的视角进行重新审视,中华民族要求实现现代化和各种势力阻碍中华民族现代化之间的矛盾才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不仅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逻辑矛盾与理论混乱,而且有助于认清中国近现史研究中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构成现行国际体系的许多要素或已消失,或正处于消失、转变的过程中。国际体系各个层面、领域呈现明显的动荡不定状态。国际体系结构处于一种"复合状态"之中,多种国际政治文化、国家关系互动模式、国际行为逻辑和发展趋势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国家间同时存在与发展。国际体系结构转型最重要特征就在于这种"复合状态"的普遍存在。国际体系结构日益复杂化有利于体系宏观结构朝进步的方向发生变化,并对微观权力转移产生越来越大的和平压力。二战后国际体系微观权力结构出现重要的和平转变表明,传统现实主义战略思维及其遵循的行为逻辑,已不足以充分解释和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