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美关系不仅要深入分析两国间利益的协调与冲突,而且要超越双边关系,将其放在整个国际体系结构中考察。中美关系固然十分重要,但它只是国际体系整体的一部分,并受到国际体系内在规定性越来越多的规范和制约。由于在国际体系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及各自利益需求的明显差异,中美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结构性矛盾,并在一个时期以来主要表现为中国力量上升、利益需求扩展与美国维护其霸权安排的深刻冲突。这种矛盾的发展变化不仅以冷战后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动为背景,而且其本身就是国际体系权力分配结构特征甚或缺陷的反映。中美关系没有也不会按照矛盾冲突的逻辑单向和极端发展,因为在结构性矛盾和冲突的逻辑之外还存在着日趋增强的约束力量或约束逻辑,国际体系结构的复杂化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大国间协调的需求,曾多次将中美关系从严重冲突的边缘拉回,也会继续推动两国共同利益的增加,并将迫使两国一起承担必须担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秩序变革期,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和安全状况出现新的特征和问题。在体系演进的不同阶段,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核心逻辑不同。在运行之初和体系修正时期,制度变迁是核心逻辑,而在霸权护持和体系重构时期,权力政治是核心逻辑。由此,对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解释需要综合考虑权力逻辑和制度逻辑在国际货币体系不同阶段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从制度逻辑而言,国际货币体系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有更加恶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困局、全球宏观经济失衡与调整不力、汇率波动与失调持续加剧、全球货币治理组织低效等,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均衡困境”持续存在。同时,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已步入霸权护持期,权力博弈和大国竞争更加显著,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又陷入新困境,即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国美国无意或无力修正体系的根本性问题和解决其结构性矛盾,转而运用多种方略维护美元霸权,但这些霸权方略的反噬效应,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得更加不稳定和不安全。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和权力政治博弈逻辑下的新旧困境交叠,维护国际与国家货币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由此也为相关研究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3.
权力和平转移的条件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骥 《国际观察》2006,29(4):41-46
奥根斯基权力转移理论中关于权力和平转移条件的观点--从维护国际体系既存主导大国的利益和地位出发,竭力防止崛起国家改变国际权力分配的基本格局,并未从根本上回答权力如何和平转移的问题.权力转移理论的最新发展对权力和平转移的条件提出了不同观点.本文将评介这些观点并进一步研究崛起国家实现和平发展的条件,并将其运用于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考察中.  相似文献   

4.
"强大国家"与"先进国家"--关于大国崛起两重含义的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国崛起既可以理解为国际政治体系格局变动中的权力博弈 ,也可以理解为现代世界体系结构变化中进入中心区域的发展竞争。历史经验证明 ,片面追求“强大国家”目标可能陷入“安全困境”并阻碍社会的发展 ,而由先进的现代社会支撑的国家最有利于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国家并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美国单极格局和制度化合作是冷战后国际秩序的显著特征.通过观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体系内行为体的互动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秩序的转型方向.受疫情影响,全球化进程和地区合作受阻,进一步加剧国内政治与国际体系的反向联动.同时,疫情凸显美国体系领导力缺失,大国制度博弈愈演愈烈,既有体系结构的不稳定性提升,冲击现行国际秩序.整体而言,国际秩序未发生本质改变,权力结构的"去中心化"进一步持续、制度安排中功能性合作与新制度建立加速推进.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和国际合作将在重组整合中波动前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积极推动多边主义进程和"一带一路"倡议应对国际体系无序状态的同时,以国内发展作为应对秩序转型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际安全体系转型是指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安全体系的结构性特征、行为体间关系及其互动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并由冷战时代的两极体系过渡到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政治体系的过程。在体系转型期,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挑战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范式,并推动国际安全体系的权力结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发生转型。非国家行为体已成为安全研究的新兴增长点,并为安全研究提供了范式转换和理论创新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7.
国际体系结构特征对国家间利益分配和国家行为存在重要影响。在单极世界中,参与国的参与剩余将作为垄断租金转移给国家极;两极体系将导致利益反向再分配,即国家极的主导者剩余将作为租金转移给其他参与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文明冲突和经济地理邻近构成了国际政治交易成本的主要来源,它们决定了国家间政治结盟的基本分布特征。"中心—边缘"命题中存在的边缘地区发展陷阱以及战后日本发展等理论和现实问题,都可以用不同国际体系结构下的国家间博弈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际安全形势一直处于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状态。在国际格局转变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多数国家都在寻求和平、发展与合作,推动建立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国际新秩序。特别是大国互利合作关系持续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外交途径和政治对话解决争端,已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际舆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中出现了中国"过度自信说"、中国"和平崛起说"和中国和平崛起"不确定论"三种观点。不同认知背后反映出权力政治、国内政治和利益攸关方三种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解释逻辑。要"读懂中国",国际社会应在多维度的统一中认知中国,既要从时间维度看今日之中国,也从空间维度看世界之中国,还要从实践维度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演变中看变化的中国,更要在换位思考中去"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0.
肯尼思.沃尔兹在对摩根索的权力政治理论进行修正的同时,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出发将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归结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本质,首先提出了界定政治结构的三个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和权力分配。由于系统结构随着系统单元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体系的分布结构同体系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沃尔兹权力理论具有物质性和适度性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