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25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87篇
政治理论   35篇
综合类   20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王申 《法律科学》2012,(6):27-35
法官认知是一切纷争能够得到解决的前提条件,是法律世界存在的支柱。法官的认识须由客观事实的可靠性来证明,可靠性首先意味着确定性。任何法律现象都被理解为确定的东西,被理解为稳固不变的东西,除非被立法者自己废止。"法官所思"是法官所有认识的真理性的第一保证,法官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寻求把握审判过程中的司法真相。如果我们把司法看成是一种在司法实践基础上所发生的历史性的活动,那么从事司法审判活动的法官首先有了一种对于法治的在先理解,这就是法官的"前见"。法官前见的获得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体现了事物认识发展的本质,由此构成了法官的视域。  相似文献   
82.
喻中 《政法论丛》2012,(3):3-14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划分成三种类型:理论知识、实用知识、制造知识。三者对应于后来所说的纯粹理性、实践理性、技艺。按照这样的知识分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具有实践理性的属性,也具有技艺的属性,但是,它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具有纯粹理性的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这种知识属性,有助于辨析当代中国法律人的社会角色及其类型。  相似文献   
83.
在看待美国宪法观念中,一种观念将美国宪法视为自然法或高级法的摹本,认为美国宪法的特征在于人类凭借理性发现和宣布了自然法或高级法;另一种观念则将美国宪法视为纯粹的人民主权的意志表达。这两种观念都存在一定的曲解:美国宪法其实和古典自然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裂,是一种现代自然权利体系之下的人为宪法,但这种宪法并不是未经筛选的人民意志的表达,而是理性引导之下的意志表达。美国宪法的这种特征要求当代的法律人政治家既不能神话宪法,也不能轻视宪法,而是要求将宪法视为政治科学的教材,通过理解与对话来提升理性,从而思考宪法在当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84.
《信访条例》第4条明确规定,信访工作应当坚持分级负责等原则。分级负责原则说明,上访必须按程序进行,遵循“逐级上访”的原则,而不能“越级上访”,越级上访不利于解决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越级上访的现象,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对访民不重视、信访机制运行不畅等。因此,治理越级上访,需要推进信访体制改革,破解越级上访的症结;坚决贯彻落实信访责任追究制度;树立法治权威,建设法治社会;提升信访等政府部门治理与善治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85.
通说将犯罪客体与民事、经济、行政等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严格区分,并将之限定为刑法分则规定的社会关系的整体,是不可取的。否定犯罪客体在犯罪认定中的作用,缺乏说服力。以法益等替代犯罪客体中的社会关系,并不可取。犯罪客体具有事实判断与价值评价双重功能。法律关系是犯罪客体的重要内容。正当事由符合特定法律关系,没有侵犯犯罪客体,不能认定为犯罪。  相似文献   
86.
法律的思想实践即主体以法律工程设计模型为对象而在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中进行的以思想操作与思想实验为核心的思维实践活动。法律的思想实践是全部法律实践活动在逻辑上和事实上的真正起点。思想性、实践性、现实性、创造性、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是法律的思想实践的基本特点。合法性、正当性、合理性、客观性和逻辑一致性,则是法律的思想实践必须遵循的实践理性原则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87.
ABSTRACT

Mary Wollstonecraft is increasingly being recognized as a philosopher who made a noteworthy contribution to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Her work not only encompassed political treatises, such as the now well-known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but also fiction.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Wollstonecraft’s work comprised three main ways of engaging with trust, namely distrust, virtuous trust, and open trust. It puts these three forms of trust into context with Wollstonecraft’s ambivalent relation to the 18th-century culture of sensibility. Moreover, Wollstonecraft’s open form of trust is compared with the 20th-century Danish theologian and philosopher K. E. Løgstrup’s conception of trust. Løgstrup regarded genuine trust as a spontaneous, basic phenomenon that was not rooted in moral reasoning. While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Wollstonecraft’s open trust and Løgstrup’s understanding of trust, Wollstonecraft ultimately reinforced the value of ‘an educated heart’, namely the idea that the feelings of the heart should be cultivated by reason. Accordingly,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insight into how we may perceive Wollstonecraft’s strong rejection of Edmund Burke’s ‘inbred sentiments’, that is, Burke’s belief in innate, benign moral instincts.  相似文献   
88.
Ronald Dworkin’s Justice for Hedgehogs defends liberal political morality on the basis of a rich account of dignity as constitutive of living well. This article raises the Rawlsian concern that making political morality dependent on ethics threatens citizens’ political autonomy. Thereafter, it addresses whether the abandonment of (erinaceous) ethical foundations signals the demise of Dworkin’s liberalism and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laundering his conception so as to facilitate a marriage between the political philosophies of Rawls and Dworkin. The article finishes by rebutting some objections Dworkin raises against Rawls’s account of public reason.  相似文献   
89.
家庭暴力问题可以说自家庭这个社会团体的出现便存在,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概莫能外。家庭暴力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大敌,是造成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家庭暴力的特性、加害人和被害人的互动关系、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和控制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有助于对家庭暴力问题的系统解决。  相似文献   
90.
“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是启动民事诉讼再审的事由,如何理解新的证据成为是否透彻理解法律条文的关键问题。文章从规则、理论、实务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新的证据”的界定、审查和确认提出了合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