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8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71篇
法律   758篇
中国共产党   624篇
中国政治   980篇
政治理论   215篇
综合类   29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10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严雄飞 《前沿》2002,(10):128-131
中国古代社会慈善救助思想分为人性和理性两种思想。前者是从仁义出发怜悯他人 ,后者是仁义运用于政治的行仁政思想。仁是指导救助活动的准则和人性体现 ,仁运用于政治就会吞噬人性 ,成为服务于理性统治的工具。仁作为一种社会道德标准 ,激励人们向善 ,有利于社会相互扶助的开展  相似文献   
22.
夕阳楼是郑州古代一大胜景,在老一辈人中是颇有口碑的。据说,古时每逢重阳佳节,文人骚客纷纷登楼远眺,饱览秋色之余,吟诗抒怀、对酒当歌,甚是繁华热闹。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夕阳楼已湮没无存,惟有关于它的传说还流传于人间,勾起人们亲切而美好的遐想。  相似文献   
23.
中国古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周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子今 《理论学刊》2002,6(1):101-106
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史 ,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就是王朝的兴盛与衰亡呈现交替重复的规律。后来有人以所谓“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概括这一现象。自秦代至于清季 ,中国社会经历了数十次这种盛衰兴亡的政治变易 ,尽管实现了缓慢的进步 ,但是以专制主义体制为主体结构的中国政治形式本身 ,则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兴亡”之间 ,有多种历史因素的合力的作用 ,而统治阶层本身的因素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政治史的这种周期变化 ,毛泽东曾经说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谋求实现中国政治形式的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然而要真正实践这一意志 ,还需要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24.
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改革地方行政结构,改变官制;调整社会基层组织,实行闾伍制。春秋中后期,子产施行“大治安”方略,将弱小而内乱不止的郑国治理得稳定富强。战国时期,商鞅在泰国推行封建治安秩序,对于全国统一后封建治安秩序的确立,起了先驱示范作用。总之,管仲、子产、商鞅等人为古代治安体制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5.
张继文 《行政与法》2007,(8):104-106
本文以物权法为中心,从古代民法的有无、物权客体的分类、永佃权以及遗失物制度几个方面与现代民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中国古代不仅存在民法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对之进行研究将对我国现今民事立法大有裨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6.
廉政漫画     
《天津支部生活》2006,(6):35-35
战国时期的“蔽竹”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举报箱”。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国。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李悝首先帮助魏文侯建立了举奸揭凶、惩污治吏的举报制度。官府在人们不常走的街道设立了“蔽竹”,就是一只圆形的筒,长约尺许,上方有—个大约三寸见方的小口,以便检举人将写有揭发内容的竹简塞入筒内。后来,李悝还专门把设立“蔽竹”的经验写进他的著作《法经》中。  相似文献   
27.
今人所言“与时俱进” ,在古代《易传》一书中叫“与时偕行” ,如 :“损刚益柔有时 ,损益盈虚 ,与时偕行。” (《彖传·损卦》)“天施地生 ,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彖传·益卦》)“‘终日乾乾’ ,与时偕行。” (《文言·乾卦》)《庄子》书中的《则阳》篇也有“与世偕行而不替 (废 )”的说法。后世不少思想家均有所发挥 ,如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在其《周易内传》一书中说 :“既损既益而时因以变迁 ,则损益行而时因以偕行也。” (卷三 )古之“偕行” ,即今之“俱进”之意。欲了解古代之“与时俱进”观 ,须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 ,趋时…  相似文献   
28.
新中国第一部规范公证行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业经国务院讨论、审议并原则通过,进而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这是自1982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颁布二十三年来,中国公证界的一件大事,每一个公证人都倍感兴奋和鼓舞.  相似文献   
29.
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青年士人作为士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特定的人才举用条例下和社会环境中,投身宦海成为他们的主要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30.
余虹 《思想战线》2005,31(5):116-118
只有当我们“在概念(所指)还原的层面上”清除“语词翻译表面(能指)的相似性混乱”,将中国文论还原为中国文论,将西方诗学还原为西方诗学,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才有一个“事实性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两者在“概念上”的差异和不可通约性。“概念上的”差异和不可通约性是全球化时代形形色色文化殖民要消灭的东西,不过,它正是后现代精神要维护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