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65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各国政治   128篇
工人农民   174篇
世界政治   35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10篇
法律   2200篇
中国共产党   1615篇
中国政治   2608篇
政治理论   746篇
综合类   124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643篇
  2013年   624篇
  2012年   806篇
  2011年   859篇
  2010年   825篇
  2009年   664篇
  2008年   794篇
  2007年   601篇
  2006年   598篇
  2005年   403篇
  2004年   268篇
  2003年   351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完善和发展基础之上。在所有制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人们社会关系问题上,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分配问题上,通过法治调节人们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12.
沈湘平 《岭南学刊》2007,1(5):100-104
一个良好的现代社会总是既要保证人的个性化发展,又要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当代社会,个性在世界历史意义上被异化,个性与秩序的复杂关系蕴涵着极大的风险。这种状况启示我们:必须对个性发展和社会秩序进行持续的反思性监控;个体在尽量洞明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同时树立类的责任意识;在多元差异与简单同一的对立中走向对公共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3.
民法的法典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典编纂是法律文化和法学的最高贡献。法典编纂的动因是多方面的。在德国民法典产生至今的百余年中 ,它都因价值观和秩序观的变化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些变化在民法典的许多领域中体现出来。立法机关和法院对法律制度的继续发展使民法典具有了适应这些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4.
陈杰人 《法人》2005,(1):124-125
提起法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 就是冷冰冰的制度,并由此联想到无情 的规则、冷漠的争斗、庄严的法庭、森 严的监狱……的确,作为现代社会的基 本管理秩序,法治以其相对稳定的规则 体系和照章行事的“僵硬”模式,为社 会中的全体主体提供了一套活动“轨 道”。在法治秩序下,每个人的心态,如  相似文献   
115.
物权法旨在明确物的归属,在流转中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国家基本经济制度.那么物权立法必当审慎为之,尊重和适应现代物权制度发展的需求,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寻求各种法律途径,形成以物权为核心、稳固物权、维护物权的理想的维权屏障.笔者以为,适应现代物权制度需要的理想的、良性的法律保障和服务机制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116.
刑法目的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法立法目的就是国家制定刑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刑罚目的,二者是系统与其组成元素、“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的关系。要充分地加以彰显、强调刑法立法目的。若要切实贯彻罪责刑均衡原则,惩罚犯罪作为刑法目的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具有合理性。应然地,我国刑法目的可表述为“为了惩罚和预防犯罪,保障人权,维护国家的整体法秩序”。刑法的根本目的:“保护国家的整体法秩序”是上位概念。可分解为刑罚目的(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和人权保障目的两个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7.
何兰生 《黄埔》2007,(5):18-19
丘之纪(1902-1957)别号帛臣,广东揭阳人。1924年冬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曾参加第一次东征与平定刘、杨叛乱。1925年3月升步科官生,1926年1月毕业。因成绩优异而受张治中将军赏识,点名留校工作。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叶剑英师长所部急需中下级军官,丘之纪被再分配任连长、营副。  相似文献   
118.
《法人》2005,(11):14-20
今年是《招标投标法》颁布5周年。《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投资体制改革.对规范市场秩序,节约项目投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招投标同时又成为腐败的高发区,招投标既是遏制腐败的重要措施,但又容易引发集中腐败。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招投标的制度缺失和监管缺失,毫无疑问法律的健全和有效的施行是保证招投标良性发展的防火墙。鉴于此.10月22日,《法人》杂志社、北京律师协会招投标委员会在法制日报社联合举办招投标监管问题法律论坛,旨在通过本次论坛,促进招投标领域的健康发展。本次论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北京市各律师所的律师参加。  相似文献   
119.
要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离不开建立健全土地整理的法律制度.土地整理法定化主要源于土地整理本身的发展结果与国家法治两大原因,而进行土地整理法定化,必须满足一定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理论条件.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法律制度,尚需正确认识其应有的法律价值,即公平、秩序、安全、自由和效益等.  相似文献   
120.
全球秩序的转型并未遵从线性因果的单向逻辑,而是纷繁因素动态交互的迭代结果。其中,以全球化为代表的演化场境为全球秩序提供了外部环境,以全球治理制度为代表的制度维系了全球秩序的稳定结构,以网络技术、全球社会运动、国内政治、新兴国家、全球危机为代表的创新生境成为推动全球秩序转型的关键。此外,全球秩序由于其较强的秩序性和目的性特征,它并不仅仅受制于全球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基于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的紧密关系,本文提出以能动性全球治理加速构建新的全球秩序的三条路径,即通过重视过去被回避的权力要素、增强多元主体的关系协调以及实现治理思路的创新,发挥全球治理的能动作用以实现对全球秩序的保障与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