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1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于皮艺军教授的以下观点我非常认同,他说分析社会冲突与公共安全问题的时候,不要再采用过去传统的非敌即友的二元论、阶级斗争论来做严谨的学术批判,我也觉得应该用一种多元化的辩证思维来分析社会敌意现象.  相似文献   
22.
所谓人性“恶”,并不是指那种杀人越货、极端残忍的恶行、兽行,而是指人的自私自利、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等自然本性。这种本性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不合理的一面。合理的方面是,它既是单个人为满足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也是整个人类延续下  相似文献   
23.
24.
光明与幽暗     
这本是应能读懂"幽暗意识"的年代,然而,国人因为浸淫于"光明意识"传统太久太深,真能读懂吗?还真不好说。前不久,李辉揭露文怀沙年龄造假等恶劣情状,谢泳披露聂绀弩竟是因友人黄苗子等人告密而入狱。两事使文坛一片哗然。的确,是是非非不可能随时间消失而消失。耶稣说:"凡人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这当然谈不上是"审判",不过是迟来的是非公道而已。  相似文献   
25.
高深 《新湘评论》2010,(4):20-20
人类的天性,从来就有两个方面,一面是性善、为公、清廉;而男一面则是性恶、自私、贪婪。 不论古今,为官者既要有威信、威望,又要有威严、威仪。但为官者“威”自何来?是来自为公、清廉还是自私、贪婪,是靠施仁政还是靠颐指气使、耀武扬威?答案只能是前者。  相似文献   
26.
在我国刑事法律文化中弘扬性善观,严重阻碍法治的进步。在实然中,目前我国刑事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阶段都坚守传统的人性观;以期待可能性理论、累犯制度、重婚制度为例,论证应然中静态的刑法理论所蕴涵的人性观,均与传统性善观相悖。  相似文献   
27.
道德品性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先秦儒家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孔子将"为仁"作为道德品性培养的最高目标,并从"为仁"的基础、 "为仁"的方法、 "为仁"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为孔子"为仁"学说找到了人性根源与普世意义.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从另一个角度为道德品性培养的普世性找到了人性根据.性善与性恶,殊途而同归,都是为了道德品性培养的必要性寻找理由.  相似文献   
28.
高深 《今日浙江》2009,(22):62-62
人类的天性,从来就有两个方面,一面是性善,为公、清廉;而另一面则是性恶、自私、贪婪。  相似文献   
29.
论程序公正与刑罚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人的尊严和情感反应为视角 ,研究程序公正和刑罚效果的关系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经历认为是公正的惩罚和认为是公正的惩罚程序 ,将会对刑罚和适用刑罚的程序产生认同感 ,从而产生刑罚的威慑和改造效果 ,这将减少未来的犯罪 ;经历认为是不公正的惩罚和认为是不公正的惩罚程序 ,有可能导致对廉耻的淡漠、无知和对刑事法律甚至对法律整体的傲慢 ,这些将增加未来的犯罪 ;而在刑罚威慑、改造的效果和对抗法律的效果相抵消时 ,刑罚惩罚和未来的犯罪无关。因此 ,应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重新构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30.
江曾培 《廉政瞭望》2005,(10):55-55
近读柳宗元的《哀溺文序》,全文不足200字,讽刺爱财甚于生命的愚人,过去读时,只感到它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这次联系到池今宦海中“溺”者前赴后继的壮观,就愈世其抓住古往今来人性恶的一个重要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