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刘志铭在《南方日报》撰文认为,近来在讨论改革的阻力问题时,人们几乎众口一词提到既得利益集团。事实上,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上更是如此。目前中国至少已经存在三大既得利益群体: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群体、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和以房地产业、  相似文献   
22.
邓聿文 《团结》2012,(2):38-40,44
何为"转型陷阱"今年以来,"转型陷阱"一词开始在学界兴起,这一概念是由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提出来的。孙教授在其为主笔的清华大学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转型陷阱"说法,以别于近年在中国学界流行的"中等收入陷阱"之说。  相似文献   
23.
十八大后查处的20多名省部级官员已在领导岗位上多年。在他们主政期间,大批德才兼备的下属官员,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被“逆淘汰”。这一方面败坏了党纪国法,强化了既得利益集团,使之成为反腐的重要助力,另一方面也吞噬了多年来吸纳和培养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4.
观点搜索     
正"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传递了什么许莽在3月4日的《新闻晨报》上撰文指出: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努力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于今日语境下,这一说法可谓意味深长。那么,什么是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这样的批评通常直指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它不是谨小慎微的提醒,不是和风细雨的劝  相似文献   
25.
失衡的调节对失衡双方意味着什么?失衡的调整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的核心命题,也必将对国内的经济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失衡双方国内既得利益集团对调整必将采取抵制态度以维护自身小群体的利益,其集体行动将迫使各国政府在国内面临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26.
陶短房 《同舟共进》2010,(10):18-20
清朝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西汉和东汉、北宋和南宋分别按两个朝代计算),它的覆灭,标志着中国皇权时代的结束。  相似文献   
27.
刘坤 《学习月刊》2013,(5):46-47
尺蠖是一种无脊椎动物,一会儿收缩,一会儿放直,可是无论收与放都只朝着一个方向。菲律宾土地改革,一直以来得利的都是强势的既得利益集团,就犹如尺蠖之行,虽左右腾挪,终不改其去向,社会矛盾就在土地改革一放一收的尺蠖式进程中日益发展和积累。菲律宾土改已开始一个世纪,然而时至今日,当地农村依然落后,农民生活一、菲律宾历经多次土地改革仍成效缓慢  相似文献   
28.
周方冶 《南风窗》2013,(26):82-83
长达8年的政治乱局并不是一场即将到来的大选就能平息的,如果"利益—权力—制度"结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化解,那么新一轮的政治冲突将无可避免!2013年12月9日,泰国总理英拉在反对派大规模街头运动的步步紧逼之下,宣布解散众议院,提前举行全国大选。这一幕与2006年泰国前总理、英拉兄长他信宣布解散众议院的情景如此相似!时隔近8年,泰国在经历了  相似文献   
29.
肖滨 《同舟共进》2010,(10):15-16
既得利益集团并非近年才出现的现象。事实上,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既得利益集团就已存在。有回忆文章表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时期和物质资源极为短缺的“文革”时期,百姓的生活极为困苦,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依然衣食无忧、待遇不错,招待首长甚至能喝到茅台、吃上狗肉,某些部级官员还可以抽从国外用公款弄回来的“三五”牌香烟。  相似文献   
30.
任何社会变革都将面对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二是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戊戌变法也是如此。对各个集团利益关系的协调成功与否和对既定思维模式的改造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阻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