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658篇
中国共产党   71篇
中国政治   264篇
政治理论   52篇
综合类   2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略论采用信托制度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一直令人十分关注。由于信托具有使财产所有权与收益相分离,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的特征,引入信托制度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2.
经过二十余年的法学复兴,中国学者开始重视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其中以法律分析、法理分析、法理透视、法哲学思考命名的论文日益增多.这表明学者已认识到法学乃至于法理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学科知识的体系性、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已受到程度不同的关注.但是,那种简单贴标签式的命题值得推敲.本刊编辑陈立风与山东大学法理学专业的部分师生举办对法律分析和法理分析进行反思的小型学术沙龙,展开了对话式的探讨.现刊载部分,意在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共鸣.  相似文献   
33.
略论财政立宪在我国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 财政学者、宪法学者、财税法学者乃至法理学者等“不约而同”地关注我国的财政立宪问题, 以至渐渐成为学术热点。学界“不谋而合”的举动流露出对我国宪政路径的深情关切, 不少学者指出, 财政立宪是我国通向宪政的突破口 [1]。那么, 财政立宪在我国有没有可能, 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 财政危机的现实压力。应该说, 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进行大规模的财税体制改革, 是对多年来沉重的财政压力的回应。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财政压力得到了大大缓解, 但近年来我国的财政形势日益严峻。当前人们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基本共识: 国家的…  相似文献   
34.
洪向华  王朋琦 《新东方》2005,(10):52-55
新修订的刑法明确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精神,是中国法理和社会价值理念的一次超越。但如何在现实中充分兑现这一精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新刑法颁布以后出现的刑讯逼供下的一些冤案证明,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既迫在眉睫,又十分艰巨和复杂。笔者以为,国人在无罪推定原则的法理内涵、历史必然以及社会定位上尽快达成广泛的共识,应是当务之急。 一、准确把握无罪推定原则的严格法理内涵 所谓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它的意义在于防止过早地和无根据地把任何人看作罪犯,不允许根据未经充分检验的材料和违反既定证明程序而取得的信息,认定一个人犯有罪行。 1997年10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意味着,在法院依法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处于有罪公  相似文献   
35.
进入21世纪以来,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上台后,两岸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近年来,“台独”分子依靠某些外国势力的撑腰,鼓吹“一边一国”,搞“公投制宪”,“独立建国”,叫嚷台湾是所渭的“主权独立国家”,公开修改历史教科书,推行“去中国化”,紧锣密鼓推行其分裂国家的图谋。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毫无任何法理依据,也损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  相似文献   
36.
在国外,检察官的客观公正义务是以实体真实主义和职权主义为基本原理的德国法学的产物。其起源于19世纪后期德国的刑事诉讼法,随后在欧洲大陆和亚洲一些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中也得到了体现。客观公正原则实质上是客观性原则和公正原则的结合,因而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在当代中国,客观公正原则的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则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7.
20世纪中叶,英美新闻界和新闻学界提出的新闻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只有负起新闻道德义务时,才有新闻道德权利和新闻言论自由,它凸现了新闻言论自由及其限制的一般法理,其意义非自新闻社会责任理论出现时始,在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立法史上,它即有普遍性。但在新闻立法上,应当区分新闻传播的私人性社会关系和新闻传播的公域性社会关系,这是建构新闻社会责任具体法律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8.
谷佳杰 《证据科学》2013,(2):248-256
证明妨碍行为在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大量存在,特别是控制有绝大多数证据材料的医疗机构一方如果实施证明妨碍行为,将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极大损害。我国的《侵权责任法》已经出现了医疗损害赔偿诉讼的证明妨碍制度。证明妨碍的法理基础不仅包括诚实信用原则和武器平等原则,同时应在立法中明确一方当事人的证明权或对方的诉讼协力义务。由于患者存在举证困难、证明责任转换制度不足和医患双方武器不平等,证明妨碍在医疗诉讼中的适用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证明妨碍的构成要件包括了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至于法律效果,《侵权责任法》只规定了推定主张成立,还应当赋予法院进行证明度降低和证明责任转换的权力。  相似文献   
39.
后马克思主义宣称他们的理论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谱系学之中,但是,不遗余力地撕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叙事方式,使得他们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三个层面(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等理论其实无关,无可撼摇的法律理论根基与正当性基础荡然无存。由于后马克思主义撕裂并消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联,赋予法律"政治"本体论属性、把"话语"看成是"法律"生成的主要元素,同时认为"法律"是伴随人类永恒存在的社会事实等认知,严重腐蚀了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根基,后马克思主义对"法"的主张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及其法理脉络相去甚远,偏离多于继承。  相似文献   
40.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迄今为止制度文本和司法案例最丰富的公益诉讼类型。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都具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但三者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以其履行了监督管理职责且请求的内容超越了检察监督和行政救济的范围为条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实行职权主义,不严格遵循处分权主义,法院可以依职权调查事实和收集证据,判决的主文可以超越原告的请求范围且要考虑判决的执行实效。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法官对于程序的进行和实体的形成都有很大的控制权,此系非讼法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