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14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7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事件相关电位在刑事测谎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相关电位测谎是在对信息加工脑活动的电生理显示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读取案件相关的脑电位变化,即得到无法伪装和隐藏的脑电位的波幅、波的正负极性、潜伏期等参量变化为检测依据的新的心理测试技术。尽管事件相关电位测谎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该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将推动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化发展,成为刑事技术当中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22.
测谎即心理生理测试。影响测谎结论准确性的因素通常包括测谎仪器灵敏精准度、测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经验、测谎问题的编写、测试环境以及被测试者的生理情况等。而被测试者的心理差异及性别不同并不直接影响测谎结论的准确性,测谎技术能够适用于不同的个体。  相似文献   
123.
测谎技术在司法实践已得到广泛应用,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及其定位问题却引起了较多的争议。测谎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测谎结论具有客观性与关联性。但由于法律规定的欠缺。使其不具有合法性要件。从测谎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测谎结论证据资格的取得是值得期待的。  相似文献   
124.
浅析测谎及其生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测谎技术是建立在生理学、心理学和电子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一门刑事技术.它是通过测定人的若干生理参数的变化进行间接度量,经过分析和计算来确定被测试人是否在说谎.作为测试人员不仅要观察电脑屏幕显示的各种生理参数曲线图谱的变化,还要注意被测试人的各种生理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5.
技术侦讯论     
侦讯的科技含量,通常体现于技术侦讯中。当前的技术侦讯还较单一,主要是刑事测谎。文章着重讨论了测谎侦讯术的作用、一般步骤、主要测试法等,旁及其它技术侦讯,提出了运用技术侦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6.
测谎技术的演变发展及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谎技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代测谎技术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 ,而且实践证明是可信的 ,因而在法律上应该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7.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测谎结论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特征,因此,测谎结论的属性是证据,且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形式之一的鉴定结论。当前我国测谎规则体系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应从测试主体、测试程序、测试环境条件、测试方法和测试结论的审查等方面对测谎规则体系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28.
当前,测谎技术的应用受到侦查部门的普遍欢迎和重视,被认为是一种高科技的刑侦手段。但从刑事诉讼法的角度看,与其他允许使用测谎技术的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还欠缺规范测谎使用的法律规则和具体程序,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它与我国司法活动中测谎技术广泛应用的实际状况是不相适应的。本文在分析测谎技术的原理、方法的基础上,评价了关于测谎结论运用模式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测谎结论运用模式、原则、具体程序。  相似文献   
129.
辛亦良 《检察风云》2007,(14):47-49
乡村夏夜,一家三口被残忍杀害,当地公安部门依据国内权威测谎专家做出的结论,将38岁的村民马廷新抓捕归案,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对他提起公诉.……  相似文献   
130.
武伯欣  张泽民 《证据科学》2008,16(5):622-628
测谎”,是日常概念,绝非科学术语。其科学称谓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简称心理测试技术或心测技术。测试结果能否作为证据,说法很多。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不容乐观;研讨其证据价值,必须首先对此状况及问题有深入了解。鉴于目前的混乱状况,将心理测试技术作为我国诉讼证据的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