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118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7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视中国为其霸权的挑战者,在贸易和科技领域,频繁针对中国企业、相关机构和个人实行域外管辖。美国实务界通过多年积累,从立法、司法和执法各方面构建了强大的实施机制。美国频繁实施域外管辖,不仅造成各国企业的巨额损失,挑战了国际法的权威,同时对各国造成法律文化的入侵。我国为了抵御这种强大影响,也应从立法、司法和执法各角度作出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42.
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湖南以后,湖南各地农民运动兴起,其中“平粜阻禁”是重要内容之一。湖南各地农民之所以“平粜阻禁”,除因自然灾害引起的粮食减产、供应紧张等之外,还与平等、被剥削等意识被唤醒后农民对粮食的需求增加有关。在“平粜阻禁”中,小学教师、雇农、手工业工人等因粮价下跌受益,乡村失业农民则是“净”获益者,并因此成为运动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平粜阻禁”之所以能持续如此长时间,既与国共合作背景下共产党人的宣传和组织相关,也与政府所采取的不同程度的支持有密切联系,更是价格下跌以后民众对粮食的刚性需求所致。  相似文献   
143.
妊娠恶阻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金匮要略》。恶阻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之后出现病阻、子病、恶食、选饭、病鬼、病儿等其他名称。妊娠恶阻的病机主要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历代医家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风气痰饮、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肝肾阴虚4种类型,并分别治以顺气化痰,补脾益气、和胃降逆、疏肝和胃、补肾平肝之法。  相似文献   
144.
警察职务防卫行为的正当性在于其属于法令行为,是基于法益衡量的独立的违法阻却事由。"警察紧急权说"容易使警察职务防卫行为丧失规范约束,出现警察权的超法规扩张,进而损害不法侵害行为人的权益、破坏现代法治所追求的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正当防卫说"忽视了警察职务防卫行为的公权力属性,将其直接与正当防卫行为等同,容易使警察职务防卫行为丧失必要性和比例性约束,导致警察职务防卫走向极端化。应以"法令行为说"作为正当性基础,建构警察职务防卫的制度体系,为警察职务防卫提供规范支撑和制度保障。在立法层面,应在《刑法》第20条之后增设一条专门规定警察职务防卫免责的内容;在行政性法律、法规层面,应进一步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中有关警察职务防卫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5.
在整个监狱行刑进程中,正义始终是一个对行刑保持涉问,并推动监狱行刑不断远离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因素,正义的实在支配着监狱行刑的应然价值,因此,提高监狱行刑质量必须努力实现监狱行刑正义.  相似文献   
146.
在采用判例法或者案例指导制度的国家,最高法院作出的刑事判决,对于该国的刑事司法实践活动的指导性毋庸讳言。然而,对于一些在司法机制中设置了宪法法院的国家,宪法法院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违宪申诉案件的态度,也需要引起刑事司法实践者高度的重视。而本文中所探讨的案例,正是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作出的,其中还涉及良心自由这一宪法性权利,对于刑法上罪责责难的影响问题,值得关注。一、基本案情[1]  相似文献   
147.
传统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只包含积极的构成要件,并将成立正当防卫与符合犯罪构成置于相互对立的地位,不利于分析、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与否。其实,正当防卫并不排斥事先做好防范、准备的情形,在防卫行为中亦可并存有伤害的意思。借鉴德日刑法学递进式"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理论,结合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应该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犯罪性的行为(违法阻却事由)和刑法第十三条"但书"情节并列作为消极要件纳入我国的犯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48.
《民法总则》最终保留了民事法律行为一般生效条款。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概括性依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交易安全。但立足于整个民法典该条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内容被其他条款架空、易致举证责任不清、容易滋生法官滥用乱判现象等。既然《民法总则》保留了该条款,基于法律的稳定性暂且不宜随意改动。但我们可以通过法律解释扬长避短,少用慎用该条款,并借鉴刑法认定犯罪的"无罪推定"和"两阶层"犯罪构成体系,在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认定上采用"有效推定"和"构成要件-效力阻却"体系。如此不仅避开了该条款的缺陷,还简化了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认定的程序,提高了审判效率。  相似文献   
149.
"恶法非法"传统在中国社会的养成是法治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小农经济是阻却"恶法非法"传统产生的直接根源:欠发达的市民社会是阻却"恶法非法"传统发展的社会动因;儒家文化是阻却"恶法非法"传统生成的文化因素.在这些经济、社会、文化的因素阻却中,"恶法非法"传统在当代中国法治中的养成可以从如下路径推进:从制定法律上防止恶法产生;从法律的实施上良法得以实行;从法治理念上法律被民众信仰;从救济机制上对"恶法"的危害及时矫正.  相似文献   
150.
刑法理论界对紧急避险的法律性质问题向来争议颇多,其中对以牺牲一人生命以保护其他人的生命的性质定义争议最为重大.本文拟从边沁的功利主义出发,结合现实的法律规定,对我国刑法中紧急避险涉及生命权的情况下,对此时的紧急避险性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