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7篇
  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73篇
法律   673篇
中国共产党   69篇
中国政治   254篇
政治理论   36篇
综合类   14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互联网发展也带来了数据的共享,而数据中包含的个人信息被侵害的现状日益严重。审判实践中一般根据犯罪数额直接进行情节认定,个别非客观数额认定情形类案件,其判决结果一经作出即引发争议。规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适用的法律主要是刑法分则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而最新的两高解释中第五条关于对"情节严重"的认定有十项,其中第一至三项是本文重点探讨对象。首先,针对法益评价,本罪保护的是公民个人人身财产权益以及社会属性法益的结合;其次,公民个人信息在认定上应当和个人隐私权、电子数据等区分,因为根据定义它更强调可识别性;最后,对"行踪轨迹"的深入探讨再结合案例法条分析,利于在今后适用时能更准确的在主观层面进行限制,以防滥用,从而违背刑法谦抑性原则。  相似文献   
52.
《北方法学》2021,(1):38-45
个人信息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凸显。《民法典》对个人信息权益的法律属性界定以及相应保护规定,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为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立法依据。但是,个人信息随技术变化还有许多方面不甚明确,适应这种变化的法律要求会不断提高。在《民法典》的视域下,不仅可以看到要保护哪些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属性和实施保护的基本取向,还可以发现构建以《民法典》为基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将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要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进程。  相似文献   
53.
杨帆 《中国审判》2021,(16):22-26
在信息时代,各种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人脸识别、自动定位、指纹解锁等高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高效和便利: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隐秘性与安全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公布相关司法解释,对人脸识别等司法实践的迫切需求进行了回应;深圳坚持个人信息保护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并重,公布了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条例。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经过第三次审议后正式颁布,并将于11月1日生效:法治如何给个人信息上把安全锁?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和报道。  相似文献   
54.
黄灵 《检察风云》2013,(15):8-9
为了配合中央关于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宏伟规划,上海市人民检察机关于2012年设立了国内首个省级机关的金融检察处,其职能配置包括批捕、公诉、预防和研究。本刊记者就目前引起社会关注的网络银行犯罪问题,采访了该处处长肖凯。  相似文献   
55.
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于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最显著的特点是规定个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须首先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授权。  相似文献   
56.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设立虽然表明了我国在打击信息犯罪、维护公民个人信息权益上的立法决心,但立法语言的模糊性却引发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诸多论争。其中争议的焦点在于如何界定"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以及"非法获取"这三个概念。通过对190件案例样本的微观分析发现,理论界与实务界、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在上述问题上存在着不小的分歧,司法认定标准的不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同案不同判"。为此,我国司法机关应当分析借鉴样本判决与理论成果,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司法认定标准,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完善。  相似文献   
57.
《公民与法治》2014,(18):14-14
为进一步规范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的服务和使用行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对此,有关业内人士就《规定》出台后是否能有效规范即时通信工具乱象、实名制是否会侵犯个人信息和隐私、是否将影响个人意见的自由表达等三大社会关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8.
王磊 《实事求是》2014,(3):79-81
我国网络用户众多,随着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大量的个人信息记载于网络。这一方面对政府加强网络管理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大量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的出现、以及"人肉搜索"盛行,正表明公民越来越被"透明",越来越难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与此同时,我国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出台,公民维权意识薄弱,现实中又无相应的执法机关专职负责监管。个人信息对公民而言是一项重要的权利,其保护一方面需要国家法律的规范,另一方面也需要公民自己的积极监督和主动维权。  相似文献   
59.
正七日无理由退货、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预付款式消费、消保委及行政部门职责——这四大问题是此次本市消保条例修改的热点,亦是各方意见碰撞、博弈的焦点。热点一:网购、电视电话购物、邮购等领域七日无理由退货2012年,国内网络购物用户达2.47亿人,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达1.320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模式,网  相似文献   
60.
雷彪 《法制与社会》2011,(17):274-274
随着网络技术进一步普及,政府及其他信息处理机构掌控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和公开都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扭曲和错误使用,给个人的基本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管理秩序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危害。因此,信息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刑法保护范围,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其保护的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