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7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3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3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奥巴马政府的阿富汗反恐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阿富汗安全形势不断恶化,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3月正式宣布实施新的反恐战略。该战略旨在通过战略重心东移,集中资源在阿富汗实施反叛乱战略,以达到从根本上铲除基地组织及其庇护力量的目的,并兼有塑造地缘政治优势的考虑。虽然奥巴马政府运用多种手段运作这一战略,但面对阿富汗及其邻近地区局势的复杂性以及美国国内的各种制约因素,其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32.
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拓展了国家安全的外延,强调对多种战略手段重新加以整合,尤其是对军事力量的运用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报告》承认美国实力的局限性,扩大了外交接触范围,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表达了实现"责任分担"的强烈意向。报告是对布什政府安全战略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检讨与反思,体现了奥巴马政府务实、灵活的一面。但新战略以安全、繁荣、价值观与国际秩序为四大支柱,在"美国领导"下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33.
民主是美国建国的基石,这一点体现在《独立宣言》与《权利法案》对公民个人自由的保护上。民主要求公民能够获取政府信息,就社会的目标与手段进行公开对话,而政府负有向民众进行解释的义务。国家安全则完全相反,它要求秘密采取行动,不相信内部与外部的敌人,它还要求公众无条件地支持政府。因此,在美国民主和国家安全经常处于一种持续紧张的状态,  相似文献   
34.
近一年来,奥巴马政府在应对朝鲜核问题采取"战略忍耐",决定在朝鲜表明真诚弃核态度之前,不与其接触,对朝核问题进行"冷处理",同时强化对朝以压促变行动。美国这种政策是消极的,与有关各方促朝弃核目标相悖。美国改变这种消极做法,重返六方会谈,致力于通过对话、谈判达成共识,才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正道。  相似文献   
35.
2010年中期选举是共和党自1994年国会选举以来取得的最为重要的一次胜利,本次选举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国会选举。民主党选举失利的原因在于:经济状况未能如期改善引起了选民的愤怒和"反在职者"情绪、保守的茶党运动的兴起和蔓延、两党选民之间的"投票热情差距",以及中间选民转而支持共和党。共和党控制众议院打破了民主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政治格局,将对奥巴马今后两年的政策议程形成牵制,并对美国两党政治和选举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奥巴马总统显著调整了美国在核裁军、军控和防扩散问题上的政策,此次政策调整的目的在于恢复美国在此类议题上的领军地位、修复受损的国际形象、重建国际社会的防扩散共识。奥巴马总统的高度重视、外交和安全团队的丰富经验及民主党在国会两院的多数,都有利于政策调整。但在调整政策过程中如何协调部门之间的政策分歧、核裁军与有效核威慑的关系,以及核裁军与导弹防御的关系等,将是美国核政策调整面临的挑战。美国的政策调整对中国构成多方面的压力,中国有必要未雨绸缪,确立中短期应对之策,以避免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受损,并争取在核问题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7.
李金霞 《当代世界》2011,(5):48-49,53
突尼斯政局动荡以来,其示范效应不断扩散,继埃及成为地区局势的风向标之后,利比亚又成"风暴中心"。此次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来势迅猛、波及面宽、政治诉求明确、国际社会反应强烈。奥巴马上台后,忙于两场战争、国内改革和重返亚洲,中东并不是其施力重点。  相似文献   
38.
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加速东移,特别是在近期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与从阿富汗准备抽身而退之时,美国在亚太地区频频举行军事演习,尤其是美借天安舰之机,趁势强化美韩与美日同盟,并高调介入南海争端,与东南亚伙伴强化军事互动,积极谋求南海争端的国际化。美国正沿太平洋,从东北亚至东南亚一线,事实上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围堵。美国近期升高西太平洋紧张局势的一系列举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巴马加速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将对中国实施远海战略与拓展战略纵深以及推行和谐周边的外交战略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39.
陈积敏 《外交评论》2011,(4):131-142
对他国国家身份的认知是美国政府制定外交战略的主要关系变量。冷战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美国实力的变迁以及中国崛起的现实,美国政府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认知也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其演变方向总体趋于积极。这一变化既是美国因应国际政治格局变革的战略需要,也是两国国家行为互动的必然结果。当前,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遇到了诸多困境,但美国对华战略认知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评估两国关系时,这一要素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40.
媒体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一直被认为是“档案记录报”。2009-2010年,《纽约时报》对华持续保持高度的关注,其报道的密集度较为平稳,报道内容集中于政治与经济领域。剖析其主要涉华报道,可以发现,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纽约时报》对我国的报道已相对更加客观,更加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这说明我国所面对的国际媒体环境有所改善,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与塑造更加客观。尽管如此,由于冷战思维的残留和国家利益的影响,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认知仍相对滞后,其报道中也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甚至是故意歪曲丑化。为此,中国需要不断强化和引导国际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与塑造,从而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让世界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