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4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52篇
中国政治   62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当代广西》2008,(21):66-66
为了树立尊重知识、重视读书成才、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好风气,把奖励扶助学生读书的善事义事做大做好,2008年8月16日,博白县召开了第四届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博白朱子后裔学子升学表彰暨扶贫助学大会。会上,今年考上大学和市县重点高中的150多名贫困学子以及家庭贫困学生共获得了23万多元的助学金。  相似文献   
152.
李春桃 《求索》2008,(9):180-182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还创作了一千二百多首诗,是他深邃的理学思想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出入三家、笃于儒学的道学性格;系于国事、关心农民的忧患意识;登山临水、酬唱交游的人生经历;传承儒学、倾心书院的教育活动。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解读,以足够的事实证明,朱熹的诗歌蕴含了多层次的价值,是研究朱熹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3.
陈亮作为南宋浙东功利学派的代表,提出道行于事物之间、道不离日用、喜怒哀乐得其正即为道、道不离欲的思想,把道与功利结合起来,以此对朱熹道论提出批评;朱熹提出圣人之道不传于汉唐的观点,与陈亮展开关于道统问题的争论,这对促进宋代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亦充分体现了陈亮道论的学派特征.  相似文献   
154.
朱熹是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十分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其道德修养论尤有独特创获。"明天理,灭人欲"是其道德修养论的核心。他指称的"人欲"亦即人之"私欲"。为了达到"存理灭欲"的目的,朱熹提出了一系列自我修身的重要方法。朱熹的道德修养论给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德育教育以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5.
自戴震撰《孟子字义疏证》对朱熹理学作出批评,就一直有来自各方的反驳,胡适、容肇祖对此作了叙述,但是还遗漏了一些较为重要的学者。清中期潍县的韩梦周最早开始从理论上对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一些观点进行批评,并为唐鉴《国朝学案小识》述戴震学术所采纳。后来,临川的纪大奎撰《答友人论戴氏〈孟子字义疏证〉》,就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对朱熹的批评作了全面的反驳,不仅篇幅大,而且涉及诸多方面,无论就广度上还是就深度上,都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人,其中不少观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6.
江南尘 《学理论》2008,(9):80-80
“满街都是圣人”,来自朱熹。这位著名理学家看到泉州浓郁宗教文化氛围后,大为感叹,便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语。由李叔同书写的匾牌,还留在开元寺山门之前。这是宋代故事。  相似文献   
157.
朱熹“格物”,并非是仅以此来“尽穷天下之理”,因此他强调“推类”。朱熹“推类”思想来源于二程,又对其依据与操作进行了论述。依照这一思想方法,朱熹在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中运用直观的类比推理,获得了不少科学知识。同时,由于这一方法的尚未完备,因而也存在一些差错。  相似文献   
158.
人心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涵义是指已形成于人脑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思维、情感活动。朱熹 :“心者 ,人之神明 ,所以具众理而应万物者也。”王守仁把心的内容界定为忠、孝、仁、义 ,“心即是理。”即人心是已形成于人脑的思想文化观念 ,包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王守仁 :“身之主宰便是心。”即人心是人之言行的灵魂。在此认识基础上 ,中国社会管理传统十分重视掌人心 ,有“得人心者得天下”之说。“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掌人心就是得人心而用…  相似文献   
159.
论朱熹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集前人思想之大成,把儒家经典哲理化,同时也完成了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他的法律思想表现在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因事制宜”的变法理论、“相为始终”的德礼政刑理论以及“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主张等方面。朱熹的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0.
朱熹把道德伦理作为法的本体,把"刑"作为"德、礼、政"循环运动中承先启后的关键环节,而把严刑作为实现"德"的重要保障.朱熹的德刑理论既承袭了传统儒家的重德传统,赋予道德以绝对的、神圣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又对儒家的"轻刑"传统作了修正,实现了从德主刑辅向德刑并重,从重德轻刑向重德严刑的转变.朱熹的修正实现了传统儒学法理念的嬗变,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