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4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52篇
中国政治   62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林虹 《政策瞭望》2013,(7):36-38
仙居历史悠久,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钦赐县名为仙居。"八山一水一分田"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传承着7000多年新石器时期下汤文化的薪火,中国道教第十洞天、江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头禅院、朱熹送子求学的桐江书院等古迹,见证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留下的灿烂印迹。  相似文献   
73.
朱熹通过对<大学>思想的改造,建构起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通过对万物之理的认识而体认最高存在的天理.对万物的认识有其必要性和方法性:认识是有其"至善"的方向,方法是由博返约,下学而上达.认识的终极目标: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7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能不研究朱熹理学 ,正确对待朱熹思想 ;朱熹的哲学思想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在理论上有其内在的矛盾和缺陷 ,但是也有其合理的因素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发掘和弘扬包括未熹思想在内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5.
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背景下,一直有不少学者表现出对于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朱子学的推崇。他们或是认为朱子学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或把朱子学看作救世之良药,或以为朱子学内涵现代科学精神。因此事实上,这一时期朱子学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而是以一种现代的学术研究方式,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持续深入地进行着,并在极其艰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76.
卢萍 《理论月刊》2008,(6):43-46
刘爚是配祀朱熹的四大弟子之一,乞罢伪学诏,请以朱熹白鹿洞学规颁示太学,取朱熹<四书集注>刊行.于朱门为有功之人.本文拟澄清其家世、生平、著述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7.
本文探讨了我国朱熹的刑罚思想,并对其刑罚思想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8.
在中国哲学史上 ,朱熹的“天理”、“太极”等范畴是独具一格的。然而 ,天理毕竟是宇宙本体论 ,如何落到心性之中呢 ?心性修养的功夫又何以可能呢 ?这是朱熹必须回答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朱熹心性动静思想的梳理 ,试图勾画朱熹思想从天理到心性到修养功夫的轨迹 ,从而吸取锤炼理论思维能力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79.
理气关系是朱熹哲学体系中基本的一对关系,包括了理气相依相离,理本气末,理气先后,理为气主,形上形下,理气体用及理气神化动静等问题。这些关系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了解理气神化动静,就必须从广阔的背景上来全面地了解理气相互关系的诸环节。 一、理气关系的诸环节 1、理气离合。首先,在朱熹看来,理气是浑然一体而不是两体对立的。他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卷1)“理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理亦无挂搭处。”(同上)在这里,理、气作为说明宇宙自然界一切现象的基本范畴是互相…  相似文献   
80.
朱熹解《易传》“ 利者义之和”“ 利物足以和义”,不仅讲“利物”与“和义”的统一,强调“利物”之重要,表明对于利物、利人、利天下百姓的重视,而且由此进一步讲义利的相互联系,讲“利不是不好”;同时批评《苏氏易传》“义非利则惨洌而不和”,反对把义与利并列为二物,反对惟利是求。在此基础上,朱熹认为,对于利,既要从义利关系的层面看,又要从利害关系的层面看;既讲“利不是不好”,又讲“以利为心则有害”,反对求利之心。这一思想不仅在后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可以为今天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