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丁启文 《前线》2008,(12):68-69
题记: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林兆华执导的话剧《盲人》,是比利时戏剧大师梅特林克的一部象征主义戏剧.讲述了12个盲人陷入原始森林、等待已经死去的教士前来搭救的故事。据了解,参加本剧演出的十多名演员,都是没有表演经验的盲人。话剧《盲人》让他们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何方 《世纪桥》2007,(4):65-66
文化艺术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客观现实。印象主义音乐在世纪交替的变革当中孕育成长,当被象征主义诗人向往的诗歌般的音乐由德彪西淋漓尽致袁现出来时,一代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就此诞生,他以印象主义特有的风格,细腻的笔触,诗人般的音乐语言,艺术地、客观地描绘着客观世界的光影。  相似文献   
13.
《毛猿》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能够充分体现奥尼尔戏剧风格的作品。尤其在戏剧的表现形式方面,《毛猿》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本文从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三方面解析其表现形式的特征,以求对奥尼尔作品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反思了英国自由诗理论对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片面解读,梳理了象征主义之后的新生代诗学对英国现代主义诗人弗林特的重要影响,并以弗林特为媒介,研究庞德、奥尔丁顿、洛厄尔等人对法国诗学的接受和调整。文章认为,法国新生代诗学的“节奏常量”、“调子”理论影响了弗林特的“无韵的调子”说,而弗林特的“无韵的调子”说,又促进了英美现代主义诗人对自由诗节奏特性的寻找。这种影响关系的研究对于理解英美自由诗与法国诗学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维·伊凡诺夫从研究“酒神崇拜”等希腊民间狂欢活动开始 ,探讨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认为希腊戏剧是一种体现着“合唱原则”的宗教活动 ,在此基础上提出“共同性”的理论 ,强调他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及整个现代艺术和文化均应以“共同性”为指归 ,并主张以此克服个人主义危机  相似文献   
16.
王燕萍 《理论月刊》2005,(10):141-142
本文试图从历史背景、写作技巧、主题探讨等方面综合论述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阿拉比>中,以孩子的视角展示成人世界中近乎残酷的秘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与象征主义之间的联系。分别是“救赎”一词的象征意义,监狱这一语境的象征意义,啤酒、音乐、图书馆的象征意义和荒诞的象征意义。最后得出结论:《肖申克的救赎》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就像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一样,《肖申克的救赎》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但却更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初期象征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第一个初具流派思潮性质的诗歌潮流。象征主义对诗歌"暗示"的要求,使初期象征派诗人将诗歌的音乐美与绘画美看成一种超越形式文法的组织法则,一种利用语言技艺来营造诗质的手法,体现了诗歌艺术本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9.
人造天堂     
该书封底介绍文字:“1860年,《人造天堂》刚一出版就广获赞誉,它是作者发表于1851年的《酒与印度大麻》和1860年出版的《人造天堂》两篇文章的合集。七年之后,波德莱尔,这位法国最重要的象征主义诗人之一,在度过了悲剧性的一生之后,死于鸦片依赖。”“本书中,波德莱尔用极其细腻、抒情的语言,描述了酒、尤其是印度大麻和鸦片给吸食者带来的种种奇妙、精致、如梦如幻的体验,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他笔下那种时而美妙,时而混乱,  相似文献   
20.
保罗·克劳岱(Paul Claudel,1868-1955)的创作经常因其宗教面而被拿来与自然主义作对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象征主义萌芽之际,自然主义已发展至末期。的确,两个思潮之间存在着对立,但并不表示左拉(Emile Zola,1840-1902)未对后来的克劳岱产生影响。本文将支持此一假说,并以左拉的著作《土地》(La Terre,1887)和克劳岱的剧作《少女薇奥莲》(La Jeune fille Violaine,1892)为例,力图指出两个作品之间的共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