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春蚕”的记录最早见于《诗经》,而对“春蚕”拟人化的比喻当属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那千古绝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春蚕的执着、坚贞、不屈和奉献都融入其中了。而当代著名画家潘絮兹在《春蚕颂》中那句:“春蚕化生,蕞而微虫,春蚕何取,一桑始终,春蚕春蚕,万世可风”,则是对“春蚕”品格的最高赞美。  相似文献   
32.
李商隐的《锦瑟》晦涩难解 ,用西方“意识流”创作手法解读 ,或可从其“无端”中作有序的把握 :它采用内心独白方式思忆华年往事 ,用“自由联想”将种种意绪、意象随意性地跳跃闪现 ,并随人物的“心理时间” ,把过去、现在的时空序列互相渗透 ,其描写叙述非逻辑性的带有扑朔迷离的梦幻色彩 ,用以表达出一种流动多变的心理状态。其中自有一段难言的奇情和隐痛 ,诗人将种种纷繁的人生憾恨 ,相杂相揉郁结于怀 ,发为诗句 ,汇成一条低咽潺氵爰而又激越流荡的“河”。  相似文献   
33.
文化巨人鲁迅先生不仅以杂文和小说著称,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其旧体诗创作中的许多篇章都堪与我国古代大诗人的作品媲美,取得很高的成就,给我国旧体诗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受到人们的盛赞。在众多古代诗人当中,唐代李商隐的诗对鲁迅旧体诗创作的影响最为明显。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追寻李商隐诗对鲁迅旧体诗影响的轨迹,即揭露弊政、讽刺丑恶,以一位现代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高度,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李商隐诗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美的诗风,登上自己旧体诗创作的顶峰。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两位相隔一千多年的诗人的文学成就及其地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发展古代灿烂的文学遗产,繁荣新时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34.
唐宣宗大中元年至大中二年(847-848),著名诗人李商隐随桂州刺史、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莅桂为官一年,留下极其珍贵的文章36篇,各体诗歌40余首.文章试从美学角度对李商隐寓桂诗歌的境界美、含蓄美、情感美、风格美和语言美作简略分析,以便从这一侧面去了解和探究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5.
李商隐复杂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分析诗歌中隐隐透露出理想不得实现的悲苦现实、生命体验与诗歌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诉求.由此分析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注重人生体验,但更重视审美追求,并在崇高的审美的追寻中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相似文献   
36.
《学理论》2014,(32)
梦意象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以梦为载体,在各种题材的诗作中广泛灵活地营造各种意象,将舒缓真切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写入作品中,以精致婉约、清新朴实的梦意象和真挚的审美心态独具一格。他的梦意象诗以含蓄简约的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批判性、理想性与超越性兼具的美学特征,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审美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37.
李商隐有一首讽刺批评隋炀帝的七言绝句,叫《隋宫》。诗曰:“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说的是隋炀帝出游江南,对于臣子的劝谏不予理睬。春天全国都忙着剪裁宫锦,在赶制南游用的鞍鞯和船帆。  相似文献   
38.
王克强 《求贤》2008,(10):46-46
“雏凤清于老凤声”这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为故交和连襟韩瞻的幼子韩僵而作。韩瞻诗文出众,其子韩僵受其熏陶.10岁便能即席赋诗,才惊四座。李商隐将韩氏父子比做丹山中梧桐树上的凤凰,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两句诗.说明“长江后浪椎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39.
《红楼梦》中林黛玉将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引作"留得残荷听雨声"。各版本《红楼梦》均将黛玉引句写为"残荷",李商隐原诗在各版本中均作"枯荷","枯"、"残"之异并非版本异文所致。《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说明曹雪芹本人对李商隐诗歌十分熟悉,不会出现记忆误差,"残"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残荷"在荷花生长阶段上更符合故事发生于秋天的时间背景,并与林黛玉的感伤性情相契合。一字之异体现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炼字锻句"的手法,以及清代小说创作的文人化倾向。  相似文献   
40.
李商隐作为晚唐颇具特性的诗人,一直以来有很多学者对他关注有加。由于他在抒情时运用的是比较朦胧含蓄的形象而并不出现真实的实体形象,便造成了他的诗歌中朦胧多义的抒情境界,生成众多歧义,让后人一直争论。他的诗歌的这种朦胧多义的现象,在无题诗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而人们对无题诗的争论也是最为激烈,特别是关于有无寄托的问题。在这里,笔者试从诗歌的文本特性和诗歌的审美心理两个角度浅谈李商隐的无题诗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