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月17日至18日,中美第五次战略对话在贵阳举行。同2005年8月举行的第一次战略对话相比,本次对话进行得似乎悄无声息,中美两国媒体都未给予重点报道。表面看来,好像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因为级别更高、规模更大,已经后来居上,抢尽了中美战略对话的光芒,战略对话的重要性和地位似乎有所下降。实际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主要关注经济问题,中美战略对话主要关注政治、外交问题,两个机制是两条平行线,互不影响、互不干扰。媒体和公众兴趣转移,恰恰说明战略对话渐入佳境,开始走入正常的轨道。  相似文献   
32.
中美战略互信:概念、问题及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美除在经济领域享有基本互信外,双方围绕战略、美国的国际问题和中国的内政问题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互不信任。中美缺乏互信状态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但是,针对每个领域的不同特点,两国若采取适当应对措施,对逐步建立互信应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3.
January 1, 1999 marks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late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has traversed a bumpy path of a "para-strategic partnership" inthe eighties, of "cold confrontat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nineties and of a "rela-tively st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two years or so. The two decades have witnessed uninterrupted explorations for a mutually ac-ceptable strategic definition of bilateral relations, which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相似文献   
34.
10月3日,朝鲜外务省宣布"未来将在科研领域进行一次核试验"后,美国情报部门预测朝鲜核试爆的决心已定,但美国政府却没有向朝鲜发出"令人信服"的警告.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核试爆后,美国仍然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事态进一步恶化,仅仅推动联合国通过制裁朝鲜的决议案.美国处理朝鲜核试爆的方式,既反映了美国对朝鲜缺乏有效的制衡措施,更反映了美国试图从朝核问题中脱身,将主要责任推给东北亚国家承担的深层考虑.  相似文献   
35.
布什向国会发表的年度“国情咨文”,折射出布什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内政方面。咨文试图从党派政治中寻求平衡以获得支持,但共和、民主两党都对之缺乏热情;外交上试图通过实施新措施、新政策尽早从伊拉克脱身,但成功的希望渺茫。咨文反映出布什未来两年难有重大作为。  相似文献   
36.
布什总统在国内民调下降、后院失火的情况下,抽出十天时间周游亚太,其心情料想不会 轻松,其眼睛也必将盯着国内,希望此次出访能为其在国内加分。  相似文献   
37.
中美关系:意识形态的碰撞与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在经济领域已成功融入国际体系,正面临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融合,其难度和复杂性均在增加.中国等新兴大国进一步融入国际体系的最大障碍来自美国.美国需要调整心态,改变1945年以来的一些基本外交思想和原则.同时,中国也应该对国际意识形态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8.
2010年底起于突尼斯、2011年以来迅速扩散的北非、中东动荡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其发生的根源、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对中国的启示及中国的应对也是目前我国政界、学界集中探讨的热点问题。当前中东变局的深层根源是什么?骨牌效应会扩散到哪里?会不会改变中东政治力量对比甚至重塑中东战略格局?会不会影响全球战略态势?中东变局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与战略影响如何?中国从中东变局的发生根源及其影响中可得到些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社于2011年3月10日举办了题为"当前北非、中东变局及其影响"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从不同角度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现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9.
牛新春 《和平与发展》2013,(2):1-12,112-124
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要确定一个符合实际的目标,这个目标定高了、定低了都不行。目标一旦确定了,就要找到主要矛盾,只有抓准主要矛盾,才能纲举目张。在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控制和防止干扰因素破坏。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应当定位于“拥有战略互信的竞争关系”,主要矛盾就是创新中美经济合作机制,干扰因素就是亚太安全问题、中美政治摩擦。  相似文献   
40.
随着中国外部安全环境的改善,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外交工作的中心应当从政治、安全领域转向经济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应当追求全球性经济大国的国际定位,以节省战略资源,缓解崛起过程中的冲击力.与此相适应,中国外交的重心应当适度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据此,外交资源分布、外交人员构成和知识储备、外交服务对象和方式都应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