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法律   3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7篇
综合类   16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刑事诉讼法第50条中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这是我国刑事立法的重要制度性进步,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和人权保障事业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在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较大争议,主要表现在该条款原则性和统领性特点没有得到体现,且与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义务相冲突,为此应删除关于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的义务的规定。  相似文献   
42.
赵灿  耿红 《人民检察》2012,(5):74-75
"坦白"一词进入法律的视野最早见之于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即"凡在1982年5月1日以前对所犯的罪行继续隐瞒拒不投案自首,或者拒不坦白承认本人的全部罪行,亦不检举其他犯罪人员的犯罪事实的,作为继续犯罪,一律按本决定处理。"从内容上考察,这部单行刑法并没有明确将"坦白"  相似文献   
43.
建立看守所与监狱管理相衔接的新机制,将法院已做出判决尚未交付监狱执行而暂时羁押于看守所的罪犯的表现纳入监督管理,既有益于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又充分体现了我国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44.
坦白从宽”公信力丧失,在实践中容易成为侦查过程中的诱供手段.“坦白从宽”在量刑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坦白”只是酌定量刑情节、立法未承认沉默权却将坦白规定为义务等是“坦白从宽”公信力丧失的原因.坦白的成立包括被动归案和主动如实供述司法机关所掌握的本人罪行或者尚未掌握的本人的“同种罪行”两个条件.坦白可以分为法定坦白和酌定坦白、予以从轻的坦白和予以减轻的坦白.在司法认定中还应当注意“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含义、坦白与犯罪中止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5.
黄豹 《法治研究》2009,(3):51-54
侦辩交易是不同于诉辩交易的一种形态,在国内外侦查实践中均存在,如美国的刑事免责以及污点证人制度、我国的坦白从宽制度。侦辩交易的主体虽然是侦查机关和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但侦查机关应当通过向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提出建议来践行交易。  相似文献   
46.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刑事政策,本文将其与西方国家的沉默权、辩诉协商进行比较,从中阐述我国发生刑讯逼供的主要原因。认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是一项严密科学的刑事政策,关键在于司法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其在当今乃至今后的刑事诉讼领域中,对打击犯罪,提高诉讼效率等方面仍将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7.
焦点     
中国SARS疫苗动物试验成功2003年12月京穗临床试验 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消息说,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中国SARS疫苗研究获重大突破。动物试验显示.疫苗不仅能完全抵抗SARS病毒的攻击.而且没有毒副作用。目前SARS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已全部完成。试验表明,用不同剂量的疫苗注入动物体内,动物完全可以抵抗SARS病毒的攻击,并且动物各器  相似文献   
48.
论沉默权与坦白从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诉讼价值的角度考量沉默权和坦白从宽之间的关系 ,统一性是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 ,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和因素 :同为人权内容 ,都利于实现司法公正是二者的共同基础 ;益于获取真实口供是二者共有的因素。其二 ,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放弃沉默权 ,其陈述便可作为合法证据使用 ,此时沉默权转化为坦白 ;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愿坦白时 ,司法人员应尊重其陈述选择自由 ,此时坦白转化为沉默权  相似文献   
49.
50.
我国首例辩诉交易案的审理中,法院将辩诉交易制度与我国坦白交代酌情从宽政策的相似因素作为适用辩诉交易制度的依据有不妥之处.因为从辩诉交易制度与我国坦白交代酌情从宽政策的内容、运作方式、相关配套制度以及制度背后蕴涵的司法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应慎重考虑辩诉交易的可借鉴性,探索使之与我国法制环境接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