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法律   54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张释之判案     
经过西汉初期几十年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后,汉代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文帝、景帝时,社会文明程度也大大提高,出现了历史上颇为人们称道的“文景之治”的局面。文、景之际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汉初以来法律的推行,从君臣到社会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从汉初法制主要表现的因袭秦代的“以法为主,专任刑罚”,经过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的浸润,过渡到“以儒为主,德刑并用”的这种转变,正是开启于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汉书·张释之传》中记载了上述背景下的两个故事:文帝的车驾行进到中渭桥上,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文帝的御马受…  相似文献   
62.
1997—2007年间中国法学界尤其是民法学界的关注焦点主要在中国民法典的编纂问题上。这十年间民法学术史完全可以说是民法典的学术史,因此,民法典编纂便构成了描述这十年间民法学术史的关键。为了全面展现中国民法典编纂十年来的学术史,比较恰当的是利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民法学年会为例并辅之期刊论文,进而来展现以年代为主线的民法典编纂的纵向学术历程。同时,以十年来中国民法典编纂论争的重大问题为中心,横向上对民法典编纂的学术史进行梳理。通过这样多方位地观察、分析和研究民法典编纂的十年学术论争,我们发现民法典编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法典。  相似文献   
63.
2001年8月,"中国法律史学会2001年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厦门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主要议题是探讨新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并对未来法律史研究进行展望.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法律史学者就法律史研究的方法、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会议受到论文几十篇,并对上一届学会的论文评选活动进行了颁奖表彰.  相似文献   
64.
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民法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调整对象是商品经济关系,所以,在论及宋代民事法律规范之前,有必要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相关问题作一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65.
免与官当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两种适用于官吏犯罪的规定,它们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然而,两者在性质、适用范围、具体操作、法律后果上均有共同点和差异之处,笔者在此予以浅析。  相似文献   
66.
河政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可以简称为“河印”关系。本文简要探讨了清代河道总督和沿河地方督抚的关系,包括东河总督与河南、山东二省巡抚的关系,南河总督与两江总督的关系;河员与地方州县印官的关系;对当代“河印”关系在黄河防汛层面上也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7.
形式犯罪概念与实质犯罪概念的争论,只是在苏联刑法典中规定实质犯罪概念后出现的。欧洲大陆国家也有关于实质犯罪概念的论述,并提出立法层面与司法层面双重结构的犯罪概念,但并没有在刑法典中规定实质的犯罪概念,这是欧洲大陆国家实质犯罪概念与俄中实质犯罪概念的本质不同。俄中实质犯罪概念是法定犯罪概念。  相似文献   
68.
如果父亲偷了儿子的东西要不要论罪判刑?如果偷的是养子的东西会有不同结果吗?如果父亲对儿子施行私刑,儿子可不可以到官府告状?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法律对这几类案件该如何依律断罪处刑呢?这其中又体现着一些怎样不同的传统价值观念?“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秦简《法律答问》规定:“公室告可(何)也?非公室告可(何)也?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秦律根据犯罪性质及诉讼当事人身份,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两类。“公室告”与“非公室告”是以控告者与被控告者的身份关系及侵害…  相似文献   
69.
儒家伦常礼教渊源于家族和血缘关系,亲亲之义集中于孝道,家族则是国家的基本单位。因为人们有共同的亲子之情的心理基础和养育的报本观念,所以,通常用它来说明孝道人伦,家族伦理法的产生遂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70.
秦简与秦律秦律早已散佚。师承其精神实质的历代法典制定者,惧于“暴秦酷法”的恶名,对秦律细节在历代官修正史中往往讳莫如深,避而不谈,致使人们千百年来难窥秦律之全貌。直到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八号墓竹简(简称《秦简》)出土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秦简》共1155支(另有残片80片),其中与秦法律有关的文书600多支,主要是墓主僖(昭王四十五年~始皇三十年)抄录的法律和司法文书,记载了从商鞅变法到统一六国后(公元前359-217年)百多年间的部分秦律,约四万余字。它是已发现的最古老翔实的秦律文献。由于墓葬时在秦始皇统一中原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