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99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141篇
政治理论   42篇
综合类   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一流院校、双一流学科"理念的提出,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思政教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党的十九大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成为教育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仁。仁作为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与"内核",支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仁者爱人"是其基本含义,进而衍生出"忠恕、克己、孝悌、自爱"等规范和品德。(二)义。义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展现出传统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仁"""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法制规范及社会和谐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时代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形成有着深刻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当下社会价值观引领、价值体系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美好人格构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孔子"仁"""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滋养与借鉴、传承和创新的内在辩证关系。孔子的"仁"""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突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重视个人与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义利观、落脚国家精神的筑建有着十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6.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对人的美德进行高度概括,"仁义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首次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积淀,而应把它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可以说,"仁义智信"以另一种形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其基本内容也应当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7.
杨允 《求索》2012,(4):144-146
《讽赋》与《登徒子好色赋》在结构、内容方面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在题旨与艺术追求方面也存在重大差异:两篇作品主要的相同点在于均以"好色"为谗言,而在申辩中都强调"以自防"。《登徒子好色赋》中的章华大夫形象及其表现出的"目欲其颜,心顾其义"的情欲观,表现出更高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8.
【正】京政容发[2012]20号各区县市政市容委,市热力集团:按照市应急委《关于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重点工作安排(2010—2011年)的通知》(京应急委发[2010]11号)要求,为建立我市供热风险管理体系,推进供热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我委制定了《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供热设施运行风险管理实施  相似文献   
9.
孙玉茜 《求索》2013,(9):78-80
《诗》是西周乐制度的文学载体。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教材,《诗》对的道德承载起于孔子。孔子是周的坚决维护者,他对《诗》的阐释一方面基于其“发乎于情”的文学特质,另一方面则基于《诗》中所蕴含的周精神。孔子在与弟子授诗、论诗的过程中,将《诗》之情自觉地引向“”之情,即通过对诗情的体味升华到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阐释的先河,同时也打开了两汉《诗》学化之通路。  相似文献   
10.
美玉 《黄埔》2013,(5):92-94
中国被称为“仪之邦”,中华文明被称为“乐文明”。几干年来,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从孔子的“不学,无以立”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存心”,再到苟子的“人无不生,事无不成,国家无不宁”,儒家在对的执着追求中创作了许多有关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