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双向免疫扩散试验(DID)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用于牛皮癣病的抗体检测和细胞免疫检测。35头无牛皮癣症状的新生犊牛血清抗体全部阴性,淋巴细胞转化率均在10%以下,10头具有牛皮癣症状的病牛,50%为血清抗体阳性,淋巴细胞转化率为22%~46%。30头注射抗牛皮癣疫苗的牛血清抗体全部由阴转阳,淋巴细胞转化率升至15%以上的有16头。  相似文献   
2.
兰州兽医研究所曾试用青、链霉素治疗嗜皮菌病,取得显著效果(见本刊1983年第1期)。为进一步肯定疗效,于1983年对四川省炉霍县宗塔公社自然发病牦犊牛1205头进行治疗,其中双抗组治愈率为89.13%,青霉素组治愈率为93.71%。  相似文献   
3.
羊衣原体病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严重,羊的流产率为10~20%,羊群感染率高达60%。为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流行,我们开展了羊衣原体性流产卵黄囊甲醛灭活油佐剂苗的研究。经室内外免疫试验均收到了良好效果。该苗又经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其结果与免疫试验结果作了比较,认为此法可以作为羊衣原体性流产灭活苗免疫效果的辅助检测方法,也证实该苗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用8头健康犊牛每头注射皮癣双价灭活苗2ml,间隔14天重复注射1次。在注苗前和泣苗后不同时间采血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和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细胞免疫情况。结果在注苗前以双向免疫扩散试验(DID)法检测8头牛疣状毛癣菌代谢产物抗原(Tv)抗体和石膏样毛癣菌代谢抗原(Tm)抗体均为阴性,注苗后14~110天出现Tv抗体阳性反应,反应高峰在注苗后21~28天,最高滴度为1:8。注苗后14~63天出现Tm抗体阳性反应,反应高峰在21~28天,最高滴度1:4。注苗前8头牛淋巴细胞转化率均在4%以下,注苗后14~63k对特异性抗原Tv和Tml出现淋巴细胞转化阳性反应,反应高峰均在注苗后21~28k,最高转化率为25%(Tv)和29%(Tm)。通过免疫监测证明接受该疫苗的牛绝大多数都能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并对攻击感染具有抵抗力。  相似文献   
5.
McEwen和Stamp氏等曾用感染羊流产衣原体的胎衣或羊流产衣原体接种卵黄囊繁殖后制成的灭活苗,接种羊只后可产生高滴度的补体结合抗体,如制成矿物油佐剂苗,1次皮下注射所产生的免疫力可持续3年。近年来,英、法以及苏联等国,预防羊衣原体性流产,仍使用卵黄囊灭活苗。 1981年起,我们在羊衣原体流产病原研究的基础上,用从甘肃和青海省分得的绵羊和山羊流产衣原体,试制成羊流产衣原体卵黄囊甲醛灭活油佐剂苗(以下简称灭活苗)。经过一系列的免疫试验证明,这种灭活苗,注射怀孕绵羊和山羊,均很安全,最小有效免疫量为1ml;免疫持续期和有效保存期,均在2年以上,按《羊流产衣原体卵黄囊甲醛灭活油佐剂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6.
论共青团工作的“服务”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青年,是团十三大以来的工作主题.“三个服务”都有非常丰富的现实内容,对大局、对社会、对青年、对共青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作为共青团工作的新的价值取向,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相似文献   
7.
1985年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农场猪群发生流产和死胎率高达30%,为了查清流产病因,同年在该场采集猪流产胎儿10份,进行病原分离,从8份病料涂片中见到了衣原体原生小体,并分纯2株猪流产衣原体(CPD_8,CPD_(13))。另外,又从流产过的母猪群采集血清333份,用衣原体补体结合试验法检查,检出阳性101份,阳性率为33.3%。为了预防衣原体性流产的危害,笔者应用在农场分离的猪流产衣原体,试制成灭活苗,进行免疫预防试验,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已知我国某些地区有嗜皮菌病流行。为适应大群检疫和流行病学调查之需,亟应研究出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单易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但由于嗜皮菌病产生较少的循环抗体,所以给该病的血清学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致使国内外长期以来均依靠细菌学方法确诊,这给普查和防治造成极大的不便。近几年来,国外对于嗜皮菌病血清学诊断已有较多的研究,国内还未见这方面的报道。我们参照有关资料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ELISA)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简称DID)方法用于诊断牛嗜皮菌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材料和方法 1987~1988年我们先后两次在疫区内收集山羊流产胎儿共27份,无菌收取流产胎儿的肝、脾、心及胃液,分别装在灭菌小青霉素瓶中,-20℃冷冻保存,供细菌和衣原体分离培养用。1.病原菌分离:将收集的肝、脾、心及胃液分别接种于胰(月示)琼脂平皿、麦康凯琼脂平皿、硫乙醇酸钠半固体、四硫磺酸钠肉汤、厌氧肉肝汤等8种培养基,每份病料接种两套,分别培养于含有10%的CO_2温箱和普通温箱(37℃),逐日观察生长情况并记录结果,连续培养20天以上。在作细菌分离培养的同时,将病料分组混合,制成1:5的乳剂,分组接种于豚鼠和兔子,经1个月的饲养观察,然后心脏采血分离血清,作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并剖检取材,作如上述接种培养。  相似文献   
10.
嗜皮菌病的诊断及其病原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引起的一种动物皮肤传染病。此病由Van Saceghem于1915年首先在比属刚果(今扎伊尔)发现,并作了原始的描述,当时称之为“皮肤接触性传染”。后来在尼日利亚、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美国、加拿大、印度等许多国家均有报道。在美国于1961年才证明有此病流行。本病可见于不同年龄、性别的牛、马、绵羊、山羊等家畜和鹿、斑马、羚羊等野生动物以及人的自然发病,家兔、豚鼠、小白鼠等均可实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