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人民法院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之一。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发达,调整好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关系,制定科学的市场交易规则,规范好各种市场行为,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具有调整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特殊职能作用,理当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公开审判制度及其运作远没有达到现代法治对司法机关的要求,司法透明无疑是不够的。然而,贯彻公开审判原则意义固然重大,但不应当因为提倡司法透明而主张越公开越好,透明应当有度,这正是我们在开展司法透明研究时,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理念。司法透明之所以应有一定的限度,在于公开审判过程中,保守国家秘密、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当事人权利主体地位的凸显,对司法的独立性、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行的法院管理体制却束缚着审判权的独立运行,自下而上的时代需求促使法院的审判建构和法院管理成为改革的重要课题。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中提出“逐步实现合议庭、法官负责制”  相似文献   
4.
胡道才  羊震 《人民司法》2012,(15):72-75
能动司法是近年来在审判实践中的重要理念创新。当下中国能动司法的出场,有两个主要的社会背景,其一便是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各级人民法院努力加强司法应对,以能动司法的生动实践,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①其二就是伴随着中国法制30多年来的发展以及司法的改革,能动司法逐渐从一  相似文献   
5.
胡道才 《群众》2014,(2):34-35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司法人民性的根本体现。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强调:“人民司法事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司法为民的历史;人民司法事业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在司法为民上。”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相似文献   
6.
执行难是多年来社会广为关注、当事人反映强烈的问题。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经过法院广大执行干警的不懈努力,人民法院执行难状况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案件执行效率不断提高,大量执行案件得到及时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执行工作统一管理体制初步建立,执行监督逐步加强,违法执行、消极执行问题得到一  相似文献   
7.
徐州法院涉诉信访情况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涉诉信访工作已经成为困扰法院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客观分析涉诉信访工作的现状,探索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近年来的信访工作进行了调研分析,认为建立涉诉信访终结机制是解决涉诉信访众多难题的必然措施。涉诉信访现状调查表明:审判质量与信访量出现了不正常的反比现象。近两年来,市中级法院以加强自身建设为着力点,强化法院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办案周期缩短,违纪现象减少,法院的社会公信力提高。同时还加强了涉诉  相似文献   
8.
司法调解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诉讼制度和审判权运行方式,其改革与优化对司法实践尤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南京两级法院"调审适度分离"改革试点实证资料的分析,力图提出一种关乎我国调解制度功能和价值实现的建设性意见,在实践层面实现对调解的重构和转型。目前"调审合一"模式在理论界受到普遍的质疑,但不少研究成果仍受到结论导向的指引,显然是欠缺说服力的。我们反对用既有结论来选择分析基点的研究方法,"调审适度分离"改革是否符合当下调解制度改革实际,是否有利于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司法主题,试点的成效应该是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我国涉诉信访终结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年来,涉诉信访工作由于缺乏终结处理机制,重复上访、无限申诉上访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乃 至影响到社会和谐和国家权威。研究表明,涉诉信访在法律转型时期存在着悖论,虽然在目前无法废止信访制度,但是 我们可以在具体的个案涉诉信访领域有所突破,构建涉诉信访终结机制,从而规范涉诉信访秩序。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有的公开审判制度及其运作远没有达到现代法治对司法机关的要求,司法透明度无疑是不够的。之所以强调透明应有必要的限度,是因为人民法院在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过程中,保守国家秘密、审判秘密,保障当事人隐私权等合法权益与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冲突不仅存在,而且日趋多样化。有鉴于此,立足公开审判,以当事人隐私权的保护为视角,对知情权等权利与隐私权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理性思考和法理分析,探求在二者之间作出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从而促进公开审判制度在我国得到更为全面的落实和更为规范的运行,真正实现“司法透明,公开有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