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要适应社会,需要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这种转变过程叫社会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对社会有益或有害。服刑人员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在该转变过程中,其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引导,以致作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需要对其再社会化,重新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社区矫正是社会化的刑罚执行方式,同监禁刑相比,融入了更多的人道主义理念。将犯罪情节较轻、危害不大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中,通过社区资源教化服刑人员,帮助其再社会化,不仅在惩罚犯罪的基础上节约了司法资源,还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刑罚目的——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2.
沉默权不该再沉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与司法准则接轨的步伐加快,特别是1998年10月我国签署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后,沉默权问题已成为法学界、司法实务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刑事诉讼法研究的热点。我国目前应制定沉默权制度,以完善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3.
非自然人犯罪应统一称为“单位犯罪”;单位可以独立地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责任人不能身兼自然人被告人和诉讼代表人两种角色;单位犯罪嫌疑人在受到司法机关第一次传讯时就可以参加刑事诉讼;确定单位诉讼代表人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要时应允许司法机关或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监事、纪检人员、高级职员可以被指定为诉讼代表人。  相似文献   
4.
人要适应社会,需要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这种转变过程叫社会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对社会有益或有害.服刑人员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在该转变过程中,其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引导,以致作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需要对其再社会化,重新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社区矫正是社会化的刑罚执行方式,同监禁刑相比,融入了更多的人道主义理念.将犯罪情节较轻、危害不大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中,通过社区资源教化服刑人员,帮助其再社会化,不仅在惩罚犯罪的基础上节约了司法资源,还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刑罚目的——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5.
环境公害是基于人类活动的作为与不作为而产生的一种公共生存环境损害行为。从司法审判与社会发展的实证考察,由于经济本位体制、犯罪与非犯罪行为、公害防控和救济体制稀缺导致大气污染、水土污染、噪音、公共建筑损坏、生态资源破坏、文化遗产破坏等公害类型越发剧烈,严重影响着人类公共生存环境。而环境公害与防控公害的博弈存续态势,使构建公害诉讼防控环境公害变得越发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西部法学教育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在教育观念、培养内容、课题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面对经济全球化、法学教育国家化、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西部法学必须优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从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培养内容、优化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8.
非自然人犯罪应统一称为“单位犯罪”;单位可以独立地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责任人不能身兼自然人被告人和诉讼代表人两种角色;单位犯罪嫌疑人在受到司法机关第一次传讯时就可以参加刑事诉讼;确定单位诉讼代表人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要时应允许司法机关或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监事、纪检人员、高级职员可以被指定为诉讼代表人。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图书馆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利用信息和传播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公共信息的重要收集、整理、交流和服务机构的图书馆,是满足人们信息自由权,推进社会信息化的重要设施,是公共信息立法的重要领域。国际图联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均指出,为了提供永久性和不断发展的国家图书馆事业,每个国家都应当制定图书馆法。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无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图书馆法,也与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不相吻合。无论是从图书馆现状或是从国内国际情形来看,制定一部统一图书馆法,无疑有助于加强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宏观管理,这对于明确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图书馆立法必须对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与社会地位、图书馆的改革与科学管理、图书馆的经费来源、图书馆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以法律的形式给予规定。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消弭乡村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而情、理、法是进行乡村治理,调和各种矛盾的重要基础。故要对乡村治理与情、理、法的概念进行厘析,对情、理、法在乡村治理之中的内在逻辑进行阐述,重新审视乡村治理中情、理、法的辩证关系,精准把握对其的运用尺度。在坚持“情、理”服从于“法”的思维之基础上,培育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诠释现代之“法”的技能,以构建起“法”与“情、理”相协调的法治体系,实现情、理、法三者的耦合关系,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