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9篇
综合类   2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人文精神,不仅是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对于当前和今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内在要求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基础的自觉,文化发展方位的自觉,文化发展趋势的自觉。以文化自觉为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坚持整体性与主动性两个基本原则。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确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位;实事求是分析时代要求与特征,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了多个环节.只有把握好其中关键,才能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从过程角度看,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包括五个方面: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旨归.  相似文献   
4.
宋一  金雄鹤 《世纪桥》2009,(1):16-18
马克思主义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传播的特点是:传播主体为朝鲜共产主义者,传播主要对象为朝鲜族青年学生,传播途径与内容广泛。马克思主义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是:朝鲜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东北封建地主阶级之问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的传播的启示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性;坚持方法与方式相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了多个环节与要素。从系统观点进行审视,推进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以提升主体性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以改进管理模型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以教育培训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以文化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以人才使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以市场化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以完善机制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包含了强烈的科学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这些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实践第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自我批判机制,不断开拓创新.当前,学习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关注并且学习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努力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宋一 《岭南学刊》2009,(1):13-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构包括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物质结构,中国与国际之间的层次结构,领导与民众之间的主体结构,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理论之间的横向结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结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发展结构六个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构,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理论宣传的内涵.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理论宣传的实质特征.妥善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理论宣传之间的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推进理论宣传工作.提高思想理论战线的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与建设中,毛泽东同志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总体来看,毛泽东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要包括了相互衔接的几个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实施调查研究,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强调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推进理论创新,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的形态与发展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突出人文关怀、和谐精神和创新。为此,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底蕴;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提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和谐精神;需要增进文化交流与对话,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