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1.
徐祖澜 《前沿》2011,(22):124-127
乡绅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结构中的真正主导者,这一社会阶层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器作用,并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内外学界长期致力于乡绅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学者们不同时段研究的侧重点入手,探求其研究特点、不足和趋势,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乡绅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徐祖澜 《学理论》2010,(5):77-78
作为良法的官吏法和作为围墙的监督机制是明代吏治在文本上的最显著特征,但在实践层面,明初吏治清廉的效果却没有一以贯之。究其原因,明代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兼顾法律和道德的“第三条道路”。以史为鉴,我国当前的公务员制度建设不仅需要加强立法和监督,更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使官员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远离腐败。  相似文献   
3.
法律精神存在于法与各种事物的关系之中,它的发生,发展与一个民族法文化的起源,对法的性质的认同,以及对个人权利义务的定位有密切联系。本文拟从以上几方面将中西方的巨大差异作一比较,以解释中国法律精神以礼为主,而西方法律精神则崇尚自然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徐祖澜 《唯实》2010,(4):70-72
作为良法的官吏法和作为围墙的监督机制是明代吏治在文本上的最显著特征。但在实践层面,明初吏治清廉的效果却没有一以贯之。究其原因,明代始终没有找到一务兼顾法律和道德的“第三条道路”。以史为鉴,我国当前的公务员制度建设不仅需要加强立法和监督,还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使官员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远离腐败。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背景下的权力结构及其变迁一直为中外学界所关注。乡绅几乎是所有相关研究都无法绕开的关键一环。本文从以往学者对乡绅的不同理解出发,揭示乡绅所具有的权力要素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探求在国家正式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逐渐弱化的前提下,乡绅之治的生成路径。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独特的国家与社会的场域中,揭示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一方面,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乡村治理中的延伸;另一方面,乡绅之治是乡村社会防御国家权力的屏障。乡绅之治以保守的姿态,而不是革命的情绪,最终向专制主义国家争得了一个相对自治的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史的学科困境体现在法律专业办学资格的硬性要求下法制史教学实践的边缘化、教材的僵化和教学体例的单一化、教学方法上的技术化倾向等方面。谋求中国法制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创新的姿态和思维对学科意义进行深入探讨,给予其理性定位,并从教学体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法制史的教学改革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定位与创新: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制史的学科困境体现在法律专业办学资格的硬性要求下法制史教学实践的边缘化、教材的僵化和教学体例的单一化、教学方法上的技术化倾向等方面.谋求中国法制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创新的姿态和思维对学科意义进行深入探讨,给予其理性定位,并从教学体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法制史的教学改革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