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滕玉成  ;丁长青 《求索》2008,(2):103-105
通过引入了知识绩效和知识共享绩效,并以博弈视角分析了知识共享绩效的形成过程,提出了从员工个人层面的知识共享绩效考核入手,加强知识共享绩效管理,完善知识共享激励约束机制,进而带动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建设,最终形成知识共享机制与知识共享文化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2.
贾后明  丁长青 《前沿》2009,(5):100-103
由政府和民间慈善机构提供的社会福利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既不同于暴力与权力分配的单向掠夺,也不同于市场分配的双向交换,而是非市场化的基于道德的单向给予。民间组织与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产生条件不同,目标定位也不同,需要明确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社会福利在社会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应该而且必须有一个反映其本质属性与理论全貌的科学定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它不仅必须且能够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发展变化、研究对象、阶级属性和价值目标;而且必须且能够成为人们甄别一切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或者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其真马克思主义还是伪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与准绳。因此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和要求,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定义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其追随者和信奉者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以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的完整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公有制、社会所有制和公众所有制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有制、社会所有制与公众所有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时生产资料个人独有的否定,三者之间是矛盾与统一的关系."公有制"概念是作为私有制的对立面而从政治意义上加以使用的,因此排斥私有成分;而"社会所有制"概念则是马克思从逻辑角度否定传统私有制的未来社会发展的产物."公众所有制"是一种个人占有形式,但是却突破了个人占有资本在数量上的局限;而"社会所有制"不可能完全脱离个人所有,但是实现了对个人占有的扬弃."公众所有制"是一种具体共有形式,而"公有制"则是一种抽象共有形式.作为具体共有的"公众所有制"只是反映了作为抽象共有的"公有制"的部分特征,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公有制.  相似文献   
5.
杜敏  丁长青 《理论探讨》2008,2(2):60-63
现实主体、虚假主体、异己的主体是对异化的类主体的具体化,这三个层次的主体折射出了主体的自由自觉性、物役性、对抗性.同时,三重主体层次的结构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异化的四个规定,即所表现出的三种异化类型和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多重批判.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过程,而且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形成思想共鸣和信息回流,才会有效;教师必须根据信息反馈进行知识重组和信息变换,学生才能接受。信息本身的特征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教学活动的实质,避免种种弊端,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此试图从信息论的角度描述教学过程,建立信息模式、分析主要环节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中的主体意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敏  丁长青 《求实》2008,1(1):83-84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不得不面对人文精神的、物化意识等现实问题,另外主体人格的形成中主体意识的先导地位也决定了主体意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共产党官言>关于"资产者和无产者"的一个论述.联系<宣言>的其他部分和马克思主义人学其他相关理论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双向性的辩证结论一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的、异化和外化的社会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条件;而作为实践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目标,每个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是目的.  相似文献   
9.
对大型资源型企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矿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对几种典型的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和改进的基础上,根据典型案例的具体情况,运用适应于对大型资源型企业经济转型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评价了其经济转型发展的效果,以期为同类企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提供一个范例与思路的同时,也能为政府对大型资源型企业的经济转型发展进行科学考核提供可靠的依据以及为企业找出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偏失、改进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