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经费短缺是世界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事务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经费短缺的限制。分析研究美国学生事务经费来源情况,得出了美国学生事务经费具有来源多样化、服务市场化以及资源有效配置等特点。研究结果对优化我国学生事务工作经费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Book reviews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  相似文献   
3.
政策执行力是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焦点及难点问题。依托计划行为理论和情绪感染理论,提出了考虑情绪感染调节作用的政治信任与政策执行关系假设,并基于162份有效样本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验证。结果显示:(1)政策受众者对政府、政策、官员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其对政策执行效果(尤其是经济绩效)的认知。(2)政策受众者的情绪感染力,会不同方向地干扰政治信任程度与政策执行效果认知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情绪感染对政治信任与行政绩效关系发挥了部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对政治信任与经济绩效关系发挥了部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正确看待文化“三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提升对文化发展作用、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责任担当的高度自觉;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正确看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外国文化三种文化;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是根本依靠力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动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保障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反映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这一特色政治制度,并根据形势变化和现实需要,进一步拓宽国家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丰富协商民主形式,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特别是要更加重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与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推进其朝着广泛、多层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不仅为弱势群体进行利益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而且几乎成为当前唯一畅通的渠道。但由于各方面政策的缺失,弱势群体在网络利益表达上也面临不少困境。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弱势群体网络利益表达机制,要加快对网络利益表达的立法,保障和规范弱势群体网络利益表达行为的正常进行;构建弱势群体网络利益表达引导机制;建立现代化的弱势群体网络民意采集系统;构建快速、规范化的政府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7.
执政风险是与执政党相伴生的历史现象。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必须高度重视长期执政环境下的执政风险问题。腐败是党执政的最大风险,因为腐败破坏党的性质和宗旨,危及政治稳定;腐败会危害经济的健康发展,动摇党执政的经济基础;腐败严重败坏了执政党党风,污染社会风气;腐败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因此,党要抵御执政风险就需要自觉划清党同腐败的界线,严惩腐败行为;通过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实现"源头治理";大力发展廉政文化,筑牢思想防线。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改革进入深层次阶段的今天,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利益群体的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的数量和规模必将呈日益上升的趋势,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江东区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难免成长中的“烦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与基本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实现社会持续平稳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后者才是根本目的。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制度,同时也要启动美德或博爱之心。前者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后者则能提升和谐社会的境界,让整个社会充满祥和之气。  相似文献   
10.
《汉书·刑法志》《晋书·刑法志》《魏书·刑罚志》《隋书·刑法志》既勾勒出秦汉直至隋代这一历史阶段法律发展的宏观景象,又记载了当时法律实践的诸多细节.秦尊法家、汉承秦制后,已经建立起形式法律观.西汉中期以降,儒家法律思想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实质法律观逐渐形成.自汉末至晋隋时期,法律儒家化不断加深,由此建立起系统的儒家式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