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开创了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新局面。其中特别是关于举证责任的规定,在权利与权力之间作出选择,着重保护原告的权利,强化被告的责任,体现了现代公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传统立宪主义认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国家权力的防御权,宪法对第三人没有效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部门法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公民权利,势必引起权利救济体制的重新整合。宪法对第三人的效力理论旨在用宪法解决公权力以外的私人主体之间的纠纷,激活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巨大作用,改变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仅仅是政治宣言和文件的现状建立起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权利救济体制。  相似文献   
3.
刑法第306条辩护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不符合宪法第125条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规定的辩护应对被告人有利、法律及司法机关应保护被告人获得辩护的自由而不是剥夺和限制、辩护是自由和免责的规范要求,而引诱与引导等中性词存在交叉导致法律的界限不清,即法律可能因为语义范围过广意外违宪;其设置本身所包含的对律师的定位不清,对律师、司法人员和普通公民差别对待而没有合理理由,过度设防导致歧视,违反了宪法的平等原则;同时立法本身的模糊性也不利于保护被追诉人和律师的人权。因此,刑法第306条违反了宪法第5条的规定,应该由立法机关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住房市场化方向的确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市场。增加了住房供给,但由于特有的土地所有制、政府角色错位、住房过度市场化、住房市场失灵,尤其是宪法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住房问题成为当代中国人面临的一项十分严峻的生存考验。现代宪政国家不仅要求政府保持克制,不侵犯公民的自由权,更要求政府积极保障公民的生存权,为公民“像人那样生存”、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提供全方位保障。住房是人必需的生存资料。因此,住房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多国宪法和各国际人权公约都以不同方式将住房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加以保障。所以,将住房纳入宪法基本权利保障体系,明确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积极作为义务,完善相关住房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规范住房市场,构筑全面的住房保障体系,将有助于公民住房权利的真正实现,使人人居有其所,“安居”然后“乐业”。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宏观经济全面衰退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救市的实质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在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受制于中央政府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因此,地方政府的救市必须符合法定职权,某些重大措施必须得到本级人大的同意,遵守财政民主主义和财政平等主义原则,并体现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但地方政府的部分救市措施违反了上述要求。地方政府救市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应遵守市场经济规律,避免直接参与市场博弈;救市的关键是排除市场障碍、调整市场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相似文献   
6.
尹晓红 《法学》2012,(3):63-69
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的"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意味着获得辩护不仅是司法原则也是基本权利;获得辩护权作为基本权利是人权保障原则的内在要求;被追诉人在刑事诉讼的每一个阶段都享有获得辩护的权利。"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这一规定不存在需要通过修改才能矫正的问题,有权机关通过宪法解释即可明确其基本权利的属性及规范含义。只有通过宪法解释形成规范性共识才能为获得辩护权的实现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8.
《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体现了从赋予警察权到控制警察权、从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管理到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转变。但其仍有许多缺陷。与现代行政法的精神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立法过程缺乏公开性,违反了公开立法的原则;由公安部提出立法草案,违反了自然正义的原则;名称体现了管理论特色。违背了人权理念和现代行政法的服务理念;具体制度设计上有所欠缺;缺乏与其它相关部门法(尤其是刑法)的衔接制度。从以上五个方面完善该法。是健全治安管理处罚制度、体现人权理念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教育纠纷的权利救济体制刍议--教育仲裁制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与学生基于教育与受教育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纠纷 (以下称教育纠纷 )也出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如何从总体上建立一个各种救济途径配置得当的救济体制以解决这些不同性质的纠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文章从现实出发创造性地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纠纷解决途径——教育仲裁 ,由三方 (学生、学校、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专家代表组成仲裁委员会。根据争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把部分教育纠纷纳入教育仲裁 ,并赋予学生救济途径的选择权。这种纠纷解决方式的特点是在保证高校对教学活动进行依法独立管理的前提下 ,既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又能发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与指导权能 ,具有效益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课题。厘清政府在奥运会中的职责范围,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是前提;广泛而全面的立法是基础;文明而高效的执法是关键。最终目的是以奥运会为契机,实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政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