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核心制度之一,但该制度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不能有效回应现实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基于对水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历史沿革和立法现状的梳理,从行政法治和市场化两个维度审视该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的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统一许可实施主体,拓展许可适用范围,完善许可中的公共利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权责一致、合理期待理论为依托,从行政机关作为义务的来源、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的阻却事由以及行政机关是否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三个维度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中“未依法履职”标准进行检视与反思。当前,仍然存在行政机关作为义务的范围不明晰,行政机关缺乏对于履职阻却性事由的预先排查以及行政机关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审查标准适用混乱等问题。因此,应完善诉前程序中“未依法履职”标准认定,明晰行政机关的作为义务来源范围;在履职过程中应加强行政机关的专业性判断以及与检察机关的协作互动;强调检察机关在诉前程序的不同阶段应当适用不同审查标准,以维护环境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3.
2020年财政部联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由此成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虽然从立法上看,该制度正在不断成熟,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基金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对土壤污染的预防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治理效能有待提高.为此,应当不断拓宽基金的资金来源,强化预防,不断增强对土壤污染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义松  ;吴国振 《求索》2008,(3):58-60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具有自身特定的语境,这决定了“纯粹”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文章对中西政治思想的渊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对国内学界已有研究的方法及其缺陷进行了总结,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研究只有融入纯粹的东方语境并以东方思维模式为框架,才能打破在西方理论框架下探讨东方问题的尴尬局面。论文还指出了运用“纯粹”方法所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和德国都追求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但两国产品责任法的内容、表现形态、发展道路却有很大不同。产品责任法无法摆脱市场和经济形势的制约 ,及时修订产品责任法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7.
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目前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不统一导致管理混乱、对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监管不足导致监测数据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违法监测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等.我国应当在夯实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适时出台《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统一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标准,建立监测活动全过程监管机制,同时完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的违法监测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并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8.
缺乏专门的上位法依据,地方政府规章规定混乱,排污许可管理的适用对象过窄,分类不够科学,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衔接不畅等,是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我国应从出台《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规范排污许可管理适用对象的地方立法、扩大排污许可管理适用对象的范围、增强排污许可管理适用对象分类的科学性、加强与相关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的立法衔接等方面,对我国排污许可管理适用对象进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9.
原告胜诉奖励机制是一种以原告为奖励对象的激励手段。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引入原告胜诉奖励机制可以解决我国环保组织资金难的问题,从而改变多地环保法庭"无案可审"的尴尬处境。我国原告胜诉奖励机制尚处实践探索阶段,制度设计还不完善。应当基于已有立法和司法实践,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以受奖励主体、"胜诉"标准和奖励资金来源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胜诉奖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安乐死应否合法化?不同理念持有者的回答是不同的.有时候,言说者所持的理念明晰可辨,但更多的时候,言说者所持的理念并非一目了然.隐藏在观点深处的理念,往往不是思想者和言说者的自我意识,因此,必须于言说者所说内容深处挖掘之-这种挖掘不时还会遇到言说者的否认和反抗.本文通过对安乐死合法化问题争论中出现的若干典型理念的辨析,将真正是现实向法律制度提出合法化要求的安乐死,与基于其他理念提出的安乐死类型分离开来;将此种安乐死是否应当合法化问题,与其他不同性质、不同层面的问题区别开来.从而为安乐死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作一理论上的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