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法律   13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自古以来,“官”分两类,一类为清官、正气官、干事业的官,是老百姓所拥戴的官;另一类为贪官、腐败官,昏庸的官,是老百姓所唾弃的官。同样是官,类型不同,本质相反,原因何在?官德不同使然。因此,为“官”必先修“官”德。俗话说,做官先做人,处人看人品。人品不正,难以做好官,官风  相似文献   
2.
12世纪的文艺复兴,这种说法听上去令人生疑。不但中国人以为闻所未闻,一般欧美民众也会觉得新鲜。依照流俗的看法,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启欧洲历史的新纪元,在这之前,是中世纪,是封建社会,是愚昧和黑暗;在这之后,是近现代,是资本主  相似文献   
3.
犹太博物馆     
纽约的“犹太博物馆”(The Jewish Museum)座落在曼哈顿区第5大道和92街的交汇处。它由两座比邻的建筑物构成。钉着1908年界标的主建筑看上去古雅而庄重,在它的右侧,大门向里凹进去,构成一个小小的院落,那里有一尊风格夸张的青铜雕像:一个坐着的老人,左手紧攥一只公鸡的脖子,右手持匕首向挣扎的鸡刺去。雕像处理得很简练,尤其是上半部,多少让人想到亨利·摩尔的作品。 犹太博物馆开办于1904年,以后逐渐扩大,藏品亦逐年增加。现在  相似文献   
4.
法学家想当然地认为,应该制订更多的法律对社会加以调控,这是法治国家的需要;而经济学家敏锐地看到了法律过多带来的过度规制问题:法律越多,律师、法官也越多,社会成本就越大,效果反而不好。有一种说法是,经济学家把蛋糕做大,法学家把蛋糕分好。  相似文献   
5.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古藏品,堪称世界上最丰富的收藏之一。大约自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的十六世纪,各个时期的艺术品均有收藏。不过,这些并不是它特别的地方,它的特别之处,是在本部的中古艺术馆之外,另有一个分馆,而这个收藏中颇多精品的分馆,竟然是一座中古式样的修道院(The Cloisters)。  相似文献   
6.
法意与人情     
法律就像语言,乃是民族精神的表现物。它们由一个民族的生命深处流淌出来,渐渐地由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河,这样的过程也完全是自然的。就此而言,法意与人情,应当两不相碍。只是,具体情境千变万化,其中的复杂情形往往有我们难以理会之处。即以“人情”来说,深者为本性,浅者为习俗,层层相叠.或真或伪,或隐或显,最详尽的法律也不可能照顾周全。  相似文献   
7.
法律哲学和社会哲学的世界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有关社会和法律的哲学辄倾向于要求具有普适性,而当这类哲学实际影响于历史事件时,其普适性主张则可能有好的和坏的两种结果。一方面,普适性的主张能够鼓励和引导众人参与同样的社会和法律制度并为这种参与提供正当依据,舍此则人们无法携手合作。另一方面,如果两种或者更多的社会和法律哲学竞相主张互相排斥的普适性,结果就可能招致包括战争、战争威胁和耗资巨大的持续备战的一系列冲突;造成诸如游击战和恐怖主义的其他形式的暴力;带来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冲突和屈服;不用说,它还会使得想要建立公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文化的检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历史常常因为一些巨大的事变而断裂、中止或者转向,但是这些恐怕都还是表面现象。如果我们细心探寻,也许不难发现,在那些断裂了的历史表象之后,有一些古老的东西,它们从极其遥远的过去,从某个鲜为人知的时代,悄悄地延续至今。人们从不曾注意到它,正好表明它暗地里支配我们的顽强、有力,表明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我们心  相似文献   
9.
书的新与旧     
近者为新,远者为旧,这个标准又客观,又简单,因此为大家所接受。举凡列入“新书介绍”、“新书预告”一类栏目中的图书,必定都是新近出版的或将要出版的,人们一看就知,绝不致生出误解。不过,同是新出版的图书,情形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作者新近写成,第一次付印,又第一次与读者见面的;有的虽然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成书的年月却可能早得多;还有的不但书早已写成,而且也早已印行不止一次了,现在只是重版或者重印。这后一种书似乎不宜视为新书,因为它们毕竟是另一个时代的产物,代表了另一时代人们的思虑与向往,是过去生活的一个部分。倘若事隔多年,当这些书重与读者见  相似文献   
10.
热爱书籍     
30年前,我不曾想到,有一天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书〔按:指能够令识字者感觉乐趣之书,不包括红宝书以及农桑医书等类〕,买不尽,读不完,更不用说,我在自己家中就可以坐拥书城。同样,现在30岁以下的人也绝难想象,就在并非很久以前的那个年代,书是何等珍贵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