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1909年,清政府由四川调遣新练陆军一协进藏。至1912年底,入藏川军在清王朝覆灭的动乱中被迫全部撤出西藏。清末川军入藏有诸多背景,既有清中央加强在藏地位、遏止英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观原因,也有全国范围内以新军替代绿营,尽快使在藏英军撤出的客观需要。川军进藏后对巩固国防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在辛亥民元之际,川军在袍哥控制下出现了严重失误,犯下了一定的罪行,对当时西藏局势的动荡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来,汉族移民大量进入云南藏区,随之而来的是汉族与藏族广泛的交流、交融,并逐步形成超越民族认同而基于共同体特征的地域认同。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看,这一时期云南藏区的文化生态格局已产生了改变,基于地域认同的生生不息的内生性动力,使和谐的民族文化生态得以形成和维系。  相似文献   
3.
奔子栏村是滇藏公路重镇,其发展过程与道路建设密切相关,形成一种变动之中的空间形态与村落社区的互动关系。考察不同时期道路变迁对沿线地方社区的影响,可以窥探滇西北高原地区百余年间发生的剧烈变迁。作为交通要道的奔子栏村,“因路而起、因路而兴、因路而变”。此个案亦可以提示我们,在当前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中,在考虑快速连接两端关键节点的同时,也应关照到次区域、次节点的利益,构建包容、合作、共赢的,且尽可能整体关照的新型道路与社区关系。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高山峡谷中的云南德钦县奔子栏村藏族,至今仍保留着较多的一妻多夫家庭和少量的一夫多妻家庭.通过对该村的田野调查发现,传统文化及他们所处的资源环境与这种婚姻形式间存在着最密切的关系.这一发现为博厄斯学派创立的强调环境对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相对论和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文化是为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而生产的文化功能论提供了新的田野样本.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现代化历程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的觉醒也就是近现代民族意识的形成 ,它是一个民族从自在走向自为的关键 ,是在一定的经济和历史条件下 ,与国家体制的现代化、近现代国民的形成紧密相关的历史进程。其核心内容为对建立主权独立完整和主权在民的近现代国家 (单一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国家 )这一历史使命的认识。现代民族意识觉醒具有大众性和实践性两个特征。 2 0 0 0多年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一族际共同体 ,然而在“天下国家”专制君主体制下 ,中华民族只能以自在的方式存在。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摧毁了中国的“天下国家”体系和观念 ,同时中国各族在团结御侮、救国救民的斗争中加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2 0世纪初 ,中华民族开始其觉醒的历史进程 ,经历了三个阶段 ,至19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最终完成了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自元、明至清,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云南藏区的回族逐渐适应了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强势的藏文化逐渐融入其原有文化中.这些藏区回族在吸纳藏文化的过程中,也奠定了藏一回两个民族和谐、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从文化变迁理论来看,文化是族际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超越族际边界羁绊的一种动力,不同族群的文化变迁与族群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藏区回族(藏回)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藏族和回族文化的亚文化,其群体也形成了一个亚族群.  相似文献   
7.
玛丽玛萨人生活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境内,是一个人口仅为2000余人鲜为人知的族群,因其语言、文字、习俗等与纳西族相近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中被识别为纳西族。但自21世纪初,玛丽玛萨人开始了民族文化的自觉,通过以代表玛丽玛萨人文化身份重要标志的玛丽玛萨服、玛丽玛萨歌舞和节日文化等的重构和发明  相似文献   
8.
李志农  周丽梅 《思想战线》2023,49(1):96-104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凝聚最广泛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法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统一战线将云南迪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纳入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供强大整合力量与智慧支持的历史经验。这一历史经验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提出的“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新时代统战工作的背景下,对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