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澳门终审法院近期对两宗人身保护令案件的裁判,一再凸显澳门与内地移交逃犯方面的法律困境,虽有权宜之策,但终非久计.两地在移交原则(拒绝移交的理由)上的分歧为主要症结所在.对此,需要准确把握内地与澳门为"一国"内的"两地";而澳门<刑事司法互助法>相关条文亦对未来协议的建立具有文本上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方泉 《协商论坛》2009,(1):56-56
2006年12月,省委书记徐光春在郑州视察征兵工作时,针对我省作为全国兵员大省,征集任务重、标准要求高的实际,明确提出要打造“河南兵”品牌,提高兵员征集质量,塑造河南兵忠诚、聪慧、朴实、坚韧的内在形象。  相似文献   
3.
4.
方泉 《法学》2012,(8):111-121
我国近些年的刑事立法缺少界定犯罪化正当性的基本立法原则。对刑事立法者而言,首先需要依据犯罪化的正当性原则保证国家正当地通过刑法禁止某个行为。在假定自由有限的前提下,美国法哲学家乔尔·范伯格在其著作《刑法的道德界限》中重新阐释了以损害原则为首的一系列限制自由原则,成为英美法语境中对犯罪化界限的经典表述。范伯格在方法上回避对法哲学抽象问题的讨论,按照如孙斯坦所说的"未完全理论化"的方法展开论述,体现了后现代法学的多元主义立场。他归纳的这些限制自由原则适应了多元价值时代的需求,对我国刑事立法确立基本立法原则,摆脱现存的随意性和被动性等问题以及防止过度犯罪化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方泉 《协商论坛》2010,(5):32-34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十八九岁进军营,二十出头进社会。年轻的退伍老兵,他们需要专业技能,更需要社会经验,他们要面对人生抉择,更要面对再次就业。  相似文献   
6.
在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实施的合同诈骗中 ,犯罪分子利用相关主管人员在签定、履行合同中的失职行为 ,侵害国有资产 ,国家作为犯罪行为恶果的直接承担者是该类犯罪的被害人。国家在合同诈骗犯罪中属于状态被害人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间 ,其财产被害性更较以往增大 ,须在加强立法、健全管理体制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抓好被害预防。  相似文献   
7.
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是立体的 ,它既是个体行为 ,也是社会现象 ,二者缺一不可 ;而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则是平面的 ,它仅指个体行为。犯罪学中的犯罪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危害性 ;而刑法学中的犯罪则是以刑法违法性为其本质属性的。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是以社会为研究背景的 ,它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而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则以国家政治为背景 ,以国家利益为其本位。  相似文献   
8.
罪刑均衡的立法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守芬  方泉 《法学评论》2004,22(2):74-87
作为最直接地保证刑法正当性的罪刑均衡 ,刑事立法对其具有首要的实现功能。其中刑法总则通过刑种设置、配刑制度和配刑情节的建构提供罪刑均衡的个别化标准 ,分则通过罪质的确认和法定刑配置提供罪刑均衡的一般化标准 ,而法定刑攀比通过“刑”与“刑”的均衡来实现整个罪行关系的均衡 ;同时 ,刑法为更好地实现罪刑均衡需要在立法的精确性和模糊性之间寻找平衡。以这些论点为前提 ,本文考察和评价了我国刑法总则和分则对罪刑均衡的立法实现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学十分重视对青年社会化的研究,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这一特殊青年阶层完成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有学者研究指出,大学生的社会化形式除了普通的课堂教育外,还包括有许多其它的形式,其中,自由活动表现出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学意义,“正是在那众多的自由活动中,大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得以驰骋,创造才能得以表现”。为了对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由活动特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并对之进行正确的指导,我们在湖北农学院对92名学生的自由活动特征进行了调查和探讨。本文结合调查结  相似文献   
10.
略论刑法学研究中的“事”与“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泉 《中外法学》2006,(2):200-208
<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语最直白地说明了工具的重要性,同时也包含了"事"与"器"的单向逻辑关系——由事择器。然而,对于一门学科("事")的研究和发展而言,研究方法("器")的意义却复杂得多,其中至少还存在着一种相反相成的逻辑——"因器明事"。前者自不必说;后者的意义则在于,方法的突破也许会改变学科的研究内容甚至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基于学科与研究方法的这种"事"与"器"的辨证关系,对于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有必要阐明学科本身之"事",不应以假想的"事"之前提来研究"器"之选择;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方法对学科的反作用。近来,刑法学研究方法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理论关注,本文即在这两个逻辑路径的指导下,对我国刑事法学的"事"与"器"进行导论式探讨,以期对目前我国刑法学研究在本体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瓶颈与迷失的解决表达些许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