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变化,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部门亟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共存的当下,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妥善应对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0年,山西省经贸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以经济调整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好五项创新,实现三个提高”的战略部署,实施“375”攻坚计划取得突破,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工业调产顺利起步,全省经贸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我省工业经济运行在国际国内市场回升的拉动和结构调整加快的推动下,扭转了1997年以来低速增长的局面,呈现出产销较快增长、效益大幅回升、亏损明显下降的良好势头。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势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用足用活国家扭亏脱困政策,81户国有大中型亏…  相似文献   
3.
我省开发区的建设是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的。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此后,又相继建立了长治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太原、大同、风陵渡、阳泉、榆次、忻州、朔州、晋城、运城、临汾、侯马、华信13个经济技术  相似文献   
4.
张泽宇 《党史文苑》2011,(6):48-50,58
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斯大林时代各个方面的错误,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很大影响。中国领导人也反思苏联的问题,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在建设中也犯了一些错误,如盲目赶超、阶级斗争扩大化等,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出于国际主义和维护自身战略安全的双重目的,通过共产国际向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财政援助.1931至1937年局部抗战期间,苏联通过共产国际在上海的分支机构,向中共中央提供了161万美元和210万卢布的资金;而在1937至1945年全面抗战期间,苏联和共产国际通过汇款、委托专人转交等方式,向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6.
张泽宇 《学理论》2010,(23):204-2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之中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这一融入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贯穿、渗透、突出、对比等方式,使学生真正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陆续派出一批骨干赴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理论,以此推动中国革命发展。苏联也希望通过对中共干部进行培训来保卫苏联的国家利益,尤其是应对日本的威胁。这一时期接收中国留学生的苏联院校主要有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和伏龙芝军事学院与东方大学合办的短期军事速成班,学员范围涵盖了中共和红军的各级干部。这一时期的留苏教育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支援了中国革命,同时也存在教学内容脱离中国国情、师资严重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大的环境下,辽宁从“科技大省”变为“科技强省”,从“制造大省”变为“创新大省”是必然的抉择,振兴中的辽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援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出于国际主义援助和确保其国家安全利益的双重目的,在大力支持国民政府抗战的同时,对中共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给以援助,包括提供了140余万美元的财政资助,制订了向中共提供武器装备的计划,通过开设医院、提供急需药品和安排干部赴苏治疗来改善中共的医疗卫生状况,在苏联国内和中国的新疆建立政治和军事院校为中共培养人才,等等。苏联的援助对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1945-1955年的初级阶段,苏联核工程面临人才短缺的严重问题.高校成为苏联培养核人才的主要途径.苏联领导层运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起以莫斯科大学为核心、由17所高校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苏联核工程输送了大量高级专业人才.除此之外,苏联还通过大专中专、函授教育、短期训练班等方式,为苏联核工程培养中级和基层技术力量.在起步阶段的十年时间里,苏联核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得以建立,人才短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