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深入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发现其是由六个层次内容构成的完整体系,并具有六大特性;由这种结构和特性可以获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中、在组织和自组织的互动中实现的.人与宇宙一体的系统存在性、社会发展性和现实存在形态决定了教育必须有明确且宏大的目标设定.离开人的存在和发展特性而主张发展"个性"、"本性"是抽象的,不现实的,更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化是指形成社会公共安全产业的产品、服务或其活动以及支撑这些产品、服务、活动的科技等活动从不具有产业性质(或状态)逐渐转变到充分具有产业性质(或状态)的全过程,或从较少具有产业性质(或状态)转变到较多具有产业性质(或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与以往时代相比,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传统的警民关系发生了变迁,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是这种变迁的外部表征。这就要求警务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符合历史的趋势走向。应对涉警舆情危机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制定规范标准,提高警务工作质效;规范警务公开,满足民众的知情诉求;建立涉警事件即时反应机制;建立政府与公安机关协调统一且刚性的涉警舆情危机应对机制;改进警务宣传解释工作,使民众诉求理性化;深化警务改革,缓解警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可能世界有不同于现实世界的重要特性:不可进入性。因而对跨界个体同一性的识别只能通过“观察”进行,所谓的本质主义也就不可能实行。之所以称跨界个体,就是因为该个体在不同世界中有贯通不变的属性。这种属性与识别者关于该对象的储备知识相吻合,因而跨界个体同一性得以被认定。由这种识别和认定过程可知,所谓必然性,与主体的认定有关。  相似文献   
6.
涉警舆情危机的生成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和信息技术直接导致社会力量结构和对社会公权力支配诉求的变迁,网络和信息技术削弱了警民在信息地位或权力上的不对等性,网络以其技术力量消解着警察或公安机关的隐蔽性特性,使民众面对以公权力身份出现的警察和公安机构不再分散和软弱。主要矛盾有:民众对警察或公安机关的支配诉求与警察和公安机关组织性能的矛盾,民众对警察或公安机关的服务诉求与警察和公安机关核心任务的矛盾,民众对警务工作的知情诉求与警务工作特性的矛盾,民众对警察和公安机关的能质诉求与公安机关现实警力、能为的矛盾。目前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危机的局限:以防御性地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基点,以提高公关能力、危机管理能力、舆论或媒体掌控能力为行为定位,在应对态度上重视和积极程度不够,联动应对机制不健全,应对效果不理想。应当针对局限,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就是为以预防和打击犯罪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共安全领域提供产品、技术或服务的产业。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化是指形成社会公共安全产业的产品、服务或其活动以及支撑这些产品、服务、活动的科技等活动从不具有产业性质(或状态)逐渐转变到充分具有产业性质(或状态)的全过程,或从较少具有产业性质(或状态)转变到较多具有产业性质(或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化的实质就是要打破社会公共安全行业非产业化运行的传统模式,以产业的理念来经营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实现社会公共安全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集成化。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化具体模式的设计建立在对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化范围和目标界定的基础上。立足于产业化的主体结构来划分,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化的具体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协调型。这是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社会公共安全质量监督与产业化发展政策研究》的部分成果,本刊对这一研究成果首发,以供读者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体是作为本质、本原之体,它不能在世界中存在。逻辑的本质乃是事物演化本身决定的关系。为了研究的需要,逻辑学要设定某对象在一个概念框架中存在与否,但这种设定本身并不具有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必须内化为社会成员观念系统的有机部分才能获得建设实效。而社会成员通过对社会生活经验事实的解释、评价及对意识形态的理性拷问进而决定是否认同、接受某一意识形态是必然的。社会成员的这种认同机制又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改变的。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针对影响社会成员认同机制的因素采取对策,以便取得更好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