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法律   6篇
中国政治   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1.
中国古代先问亲邻制度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荣 《法学研究》2007,(4):131-141
田宅交易先问亲邻的制度在法律中出现始于后周时期,在宋元时期达到极盛。明清时期,国家律典对此不再作强制性规定,但在民间习惯中,先问亲邻的做法仍广泛存在。这一制度能最大限度地将土地保留在本宗族的内部,减小交易风险,并协调家族成员关系。它与现代民法中的优先购买权和相邻权等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柴荣  柴英 《长白学刊》2006,(3):50-55
台湾存在双元性金融体系,地下金融活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对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采取法律对策,使地下金融“合法化”成为必然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两岸交往过程中的金融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架构两岸金融交流法律体系不仅是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作,更是目前两岸往来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本文在回顾台湾当局调整两岸金融往来法律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岸金融合作的障碍,设计了两岸金融合作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柴荣  柴英 《法学研究》2011,(5):181-189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等级身份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衍变过程。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格局变化引发的平等需求是等级身份松动、平等思潮萌发的原动力。改良派和革命派关于如何实现平等的路径规划并不相同,但是二者对等级身份的批判和平等权的宣导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近代中国知识界通过“国民”、“人民”等概念解构等级身份,构建了平等理念。辛亥革命后,平等原则以宪法方式得以确立,并在法律、法令中得以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试论“周礼”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柴荣“礼”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其引人瞩目的课题,在西方现代文明扣开中国大门之前,礼便是先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作用,更是值得探讨研究。从西周周公制礼开始,到清末法律改革,有“礼教派”与“法理派”之...  相似文献   
6.
柴荣 《法学家》2014,(2):1-11
在中西各自不同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概念和结构层面的"民法"比较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以功能性比较为路径,就会发现,中西"民法"各自依托在不同的主流思想,即儒家与自然法思想之中。两者在发展演交的过程中,尽管有诸多差异性,但其"共同核心"即相似性,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它们有着惊人的相合之处:其一,在民法原则上,"诚信"是其共同追求的理念之一;其二,在社会功能上,同为民事规则之评价标准;其三,在传承方式上,教育同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柴荣 《法学家》2006,(4):52-57
台湾地区对美国金融法律理念有一个逐渐认同的经过美援时期,在台湾对美援急迫需求和高度依赖的情况下,通过台美双方的"美援条约"、美援组织来影响台湾金融立法;美援结束后,美方又利用对台湾贸易报复性手段及台湾加入WTO的需求使其金融法律体系更加符合美方的要求.总之,台湾地区的金融立法有着深深的美式烙印.  相似文献   
8.
民初土地产权行政诉讼中,法官常常会面临对民俗习惯的认定与适用问题。民俗习惯发挥着辅助司法、稳定民间土地产权秩序的重要作用。民初在具体的土地产权行政审判中,法官一般以民俗习惯与案件的直接相关性为准用标准,以民俗习惯的真实性核验为裁判的必经环节。究其原因,民初法官注重的是土地产权行政审判中民俗习惯的客观事实证明作用,而非民俗习惯的法效力。当下我国在行政审判实践过程中,对民俗习惯仍须高度重视。深入挖掘分析中国近代土地产权行政审判实践对民俗习惯的适用及其历史原因,将为现今的行政审判实践提供历史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柴荣 《前沿》2002,(2):24-27
蒙古族传统习惯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 ,也面临着重新构建的需要。蒙古族习惯法的生态法律意识 ,诚实、信用观值得保留和弘扬 ,但其中自然经济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随意性等缺陷需予以摒除 ,新构建的蒙古族习惯法应该能够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国家制定法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对于国际环境犯罪学界争议较大,国际实践中该规定也难以得到落实。据2001年的《国际责任条款草案》相关规定,本文认为用违反强行法的行为和违反对整个国际社会义务的行为来替代国际环境犯罪这一提法更为可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