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法律   8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宪法的经济影响即是基于宪法文本所形成的“宪制”(根本政治制度)的经济影响,更确切地说是实效宪制的经济影响。与这一研究相关的主要实证数据库是CNTS、FWCR、ICRG,主要的实证分析方法是“回归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的现代化必须立基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科学化,而刑事诉讼研究者确立科学的法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后者的基石。法学研究方法论是关于法学研究方法和思路的总体性抽象说明,它的重点在于解释说明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的哲学观念和基础认知,更多的反映了研究者预设的主观价值判断和基本的学术立场。需要在区分法学研究方法论与法学研究方法、法律(学)方法论三个概念的基础上,认知法学研究方法论的特殊价值。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应以法律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为借鉴,从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的学术认知立场三个层面入手,培塑本学科的法学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经济行政法应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为导向。这是因为经济行政主体干预经济的理由在于克服市场失灵,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但是由于存在公共失灵的问题,经济行政主体难以实现其效率的目标,需要经济行政法对经济行政权力进行控制,以便克服公共失灵的问题,因此经济行政法存在的理由在于通过控制经济行政主体的经济干预行为来促成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状态,其必然是效率导向的。  相似文献   
4.
黄锫 《行政与法》2007,(6):85-87
对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不能简单的做一归而统之的划分,而应该具体的分析诉讼中各角色的不同证明责任。在行政诉讼中被告的证明责任应分为客观的证明责任和提供证明责任,前者是在行政实体法中就已预先设定好划归行政机关承担,并在行政诉讼中当案件真伪不明时作为法官判案的实体法依据。后者则仅仅只在诉讼过程中才有其存在的意义。而原告在诉讼前的证明行为实质上是证明的义务,其在诉讼中则享有证明的权利,法官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则具有证明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试论行政相对人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行政相对人权力的定位及其内容。对于前者笔者从行政相对人权利与公权利的关系及其与宪法权利的区别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对于后者笔者则归纳为自由权、受益权、程序权及司法救济权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近段时间愈演愈烈的医患纠纷,卫生部与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这一行政规范性文件虽然对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公开医疗纠纷解决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但主要内容还在于强调要严厉  相似文献   
7.
李龙  黄锫 《河北法学》2004,22(9):2-7
认为郝铁川先生《中国依法治国的渐进性》一文的论点是正确的 ,但是论证过程中存在的缺憾使该论点所质有的说服力有所削减 ,且文中三个论据———“穷国无法治”、“愚昧无法治”、“乱世无法治”———显得有些偏激的表述方式不但催生了对表述内容本身的怀疑 ,而且存在被人误解以至利用的危险 ,进而无意间隐含了颠覆法治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规范主义经济宪法学由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所创立。布坎南通过对集体政治决策形成过程中悖论的反思,发现了建构规范主义经济宪法学的理论出发点,由寻求能够产生稳定政治结论的多数决策机制转向寻求可以防止对少数意见歧视的多数决策机制,即“一致同意”的集体政治决策机制。为了使“一致同意”具备现实可能性,布坎南划分了“宪政政治”和“普通政治”的双层结构,将“一致同意”的集体政治决策机制限定在“宪政政治”层次,并以此作为“普通政治”层次运行的合法性基础,进而构建了规范主义经济宪法学的核心——契约主义新宪政理论。这一理论基于个体主义的规范性前提,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论证了国家、政府及其代理人行为的合法性基础最终源于社会个体对于初始宪政契约的“一致同意”。  相似文献   
9.
深圳福田区警方对卖淫、嫖娼人员进行示众处理的行为属于羞辱性法律惩罚。根据"信号传递—合作"重复博弈模型的分析,羞辱性法律惩罚是一种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传递非合作者的身份信息以便利惩罚与威慑,同时表明国家权力执行者的合作者身份、确保权力运作的合法性。但是,由于存在惩罚程度的模糊性与"次群体"中的反信号问题,羞辱性法律惩罚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甚至会产生负作用,因此已在历史上逐步消亡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