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86篇
中国共产党   63篇
中国政治   51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3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俊 《唯实》2005,(8):106-108
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同时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何恰当地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网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刘俊 《唯实》2005,(9):106-108
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同时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何恰当地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网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江海联动 发展江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要使江苏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并始终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第一方阵”,就需要不断寻求新的支撑点,特别是要寻求那些能够带动全局、影响深远、发展空间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通过整合沿江、开发沿海,形成“江海联动”的战略新格局,是提升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  王家芬 《求实》2005,3(12):42-43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实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刘俊 《当代党员》2012,(9):78-78
办公室一族正遭受“电脑躁狂症”的折磨,不少白领人士的病情还十分严重。主要症状:感胸闷头疼,越到下午,这种症状就越是厉害;  相似文献   
6.
郑贞铭教授是台湾传媒教育界极具重要地位的开路人.在与郑贞铭教授多年的交流中,笔者将他的教育观阐释、评析为一大梦想、两体维度、三个关键词、四类典范、五有人才、六不教育.本文以郑贞铭教授总结自己50余年教育观念的三个关键词——文化、传媒、青年——这一中观层面的教育观为写作框架,以联结其教育观的宏观与微观内容.两岸传媒教育理念的沟通,或能为大陆业者、学人带来可供辨别借鉴的启示,亦有助于中国传播学大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现代组织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文化,是现代组织管理最基本的方法和内容之一,对于提升组织管理绩效、提高组织成员素质、增强组织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为,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刘俊 《群众》2012,(5):61-63
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内容 1942年5月在延安举办的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文艺座谈会共举行过三次全体会议,毛泽东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三次会议。  相似文献   
9.
组织定位的偏差和组织成员利益诉求之间的紧张,构成了当代中国高校学生会边缘化存在的基本图景。本文运用青年民间组织相关理论,从价值定位、权力定位、功能定位、支撑定位、文化定位和治理定位等方面,探讨高校学生会组织定位的回归和校正。  相似文献   
10.
在宋代民间诉讼风潮以及法律庞杂化、理性化、近世化的时代变迁下,宋代士大夫形成了"争诵律令"的习法风尚;树立了"在在持平如衡,事事至公如鉴"的司法公正理念;践行了"田婚之讼,惟以干照为主"以及"金科玉条,凛不可越"的依法审断精神。实际上,即使在涉及血缘或姻缘关系的家产讼案中,情理亦难以颠覆法律。宋代士大夫群体的上述法律品格彰显了中国传统司法公正性、确定性的真实面相;昭示了法律随社会变动而变动的法律哲理,为我们深刻认识宋代司法的近世化转型,乃至匡谬学界所谓古代"伦理司法"旧说,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同时,对于当代转型时期"法治中国"的建设亦不乏历史的启迪与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