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的农民问题,在政治社会化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其主体性被遮蔽,社会一体化被非对象化而导致的结果。在新的历史阶段,农民政治社会化必须从农民的需要和利益出发,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致力于构筑公民社会的统一平台,发挥农民自我负责的精神来彰显农民的主体性。这不是个方法问题,而是个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舆论引导必须具备相当的公信力、精准力、传播力、表现力、接受力和契合力。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变化,舆论引导工作需在舆情把握、舆论关注、舆论利用等方面缩小差距,确保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邓小平的政治发展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匡和平  黄颂 《求实》2000,(4):16-18
一切政治共同体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政治发展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因而 ,政治发展便成为当代政治思想关注的一大焦点 ,这一问题也自然是萦绕邓小平政治思维的一大基本问题。政治发展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进行的 ,所以它必然会受到特定的历史因素与现实状况的巨大制约。同样 ,政治家对政治发展的许多理论问题的逻辑把握也无不受到某一特定政治共同体的历史———社会———文化要素的性质及要素组合状态的深刻影响。诚然 ,邓小平在他有生之年并未明确地使用“政治发展”这一当代政治学术语 ,但是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  相似文献   
4.
匡和平 《理论导刊》2005,3(7):25-27
责任感作为人的权利的应有之义和社会发展中文化驱动力的现实生长点,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严重的缺失、虚置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几个基本方面被异化的状况漠视而产生的。只有从人的角色意识、人生目标和价值的树立着眼,从思想政治教育着手,才能真正确立人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修身,实质上就是一个平台(或曰载体),其所承载的内容及其转化为人的言行后是否真正表现为"善",在不同视阈(或曰价值语境)中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引领全民修身行动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还合实践性,表现为当下真正的"善"。  相似文献   
6.
公信力通过信用度和信任度显现。公共机构由于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强势和支配地位,其偏好和随意等主观任意使信用缺失、信用滥用、信用危机以及信用丧失等事件频繁发生,由此导致信任危机。只有提高公共机构对公众的信用度和公众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度才能促使社会稳定,并呈现良性态势。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是我国 2 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中山市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历来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和宝贵经验。为了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最近 ,我们对中山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 ,重点调查了小榄、东凤、沙溪、三乡、南区、神湾、民众等 7个镇 2 1个村 ,以问卷的形式 ,走访了近 70 0位村民 (包括镇村干部 )。调查研究表明 ,成绩是主要的 ,经验是宝贵的 ,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把管理众人的事视为政治,并因此提出“唤起民众”,以期通过“改造国民性”真正参与政治。孙中山对占民众绝大多数的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进行探索后认为,农民必须经由合乎人性和中国文化特点的引导,以获取利益为契合点,通过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两个维度关联的互动实现其国民性改造。  相似文献   
9.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观念存在,无法经由知识传授和技巧训练而生成。现实中社会责任感缺失根源于观念社会化被虚化。社会责任感培育,必须在良好制度的保障下,经由观念社会化,把社会责任置于更广大和深厚的价值系统中,使之得到认同、内化并外化为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0.
匡和平 《学习与实践》2006,(12):144-149
现代化的“同质性”使各种文化传统在被突破、被重新评价、甚至被系统解构的同时,现代性思考也在不断唤起人们对“本土化”和“人性自觉”等方面的反思,进而表现为一种“文化自觉”。认知、理解和诠释本土文化,尊重和吸收他种文化的长处,找到自身文化存在的价值,是为必要,亦有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