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构想,这无疑是切合云南省情的科学决策,是开掘云南人文资源的明智举措,亦是塑造跨世纪云南新形象的最佳切入点,确实令人振奋。欣喜之余,畅言以助。民族文化作为一个特定范畴有着蕴意深广的内涵,它植根于各民族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演进中,显现于各民族的生产劳动、生活起居、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至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民族(人口)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历史越是悠久,其文化也就越是源远流长;同样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族种越多,其文化也就越显得异…  相似文献   
2.
罗淳 《学理论》2014,(32):271-272,277
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标。美国历来重视本国的价值观教育,并且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横向、纵向两个维度,贯穿整个人的发展,并紧密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套极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成功解决了多民族国家实现价值认同的问题。尽管国情世情不同,美国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根本不同,但其成功的模式,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罗淳 《思想战线》2008,34(3):125-126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亦是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在亲历的一项重大实践.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出了不尽相同的转移路径,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现模式.但时于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广大西部地区,什么样的转移"路径"和"模式"更能切合自身实际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其近三十年的实施进程中可谓成效卓著。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不过是近十余年的事。然而,以节制生育为直接目标的计划生育政策之所以能够在不算长的时期里在少数民族地区较顺利地开展,主要是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了如下三原则:一是“时间差”原则,即在节制生育政策上本着“先汉族、后少数民族”的原则。纵观我国计划生育的历程,不难看出,自全国开展计划生育以来,政府每提出一项新的生育控制政策,都是先在汉族地区推行或实施一段时间.并取得一定成效和经验后才逐渐向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罗淳 《思想战线》2011,37(5):128-132
西部民族地区普遍面临着现代化追赶的历史任务,但在现代化战略实施中面临着多重两难选择,需要科学认识并善加处理"保护与发展"、"依附与摆脱"、"劣势与优势"、"共性与差异"等关系,把可持续发展纳入现代化追赶战略,将以追求GDP增长为核心的"增长优先战略"转变为"以人为本"理念,创新"社会优先发展战略",才有可能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长治久安与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热点。将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直接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较,忽略经济结构的巨大差异,不是一种合理的方法。将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人均GDP约1000美元时的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的能源利用效率相比较,考虑到相当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相当的产业结构、劳动力成本及资本密集程度,因而这种比较方法显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民族人口学是专以民族人口及其运动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学科。据查证,在我国最早提出“民族人口学”概念并对其做出内含解释与学科界定的是1981年由刘洪康、吴忠观主编的《人口手册》一书,该书明确提出:“民族人口学研究不同民族人口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  相似文献   
8.
社区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着眼于社区来制订措施、开发活动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实践体验被视为一条有效途径而备受重视。有人甚至据此断言,下个世纪将会出现“社区热”。那么、社区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性和功用?应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把握社区?此类问题已成为我们必须首先关注和解答的基本...  相似文献   
9.
脱贫的直接目的在于解决温饱,而致富的目标则在于谋求富足。只有实现富足才可能远离温饱、告别贫困、步入小康。扶贫意在拯救贫困,而扶持则在于辅助发展。“开发性扶贫”就是一种实在的扶持方略,只是这种“开发”不要仅限于对物(资源)的开发,还应同时注意对人(思想)的造就。在脱贫致富进程中,对象与主体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角色,变“扶贫对象”为“扶持主体”,实际上就是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罗淳一年前,笔者曾以《是“照顾对象”还是“发展主体”?》为题,就民族后进地区脱贫进程中的心理调适与优化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今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反贫困年”,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和消除贫困的心愿。早在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世界环境大会上,就有学者大声疾呼“贫困是最糟的一种污染形式”。一些有识之士当时就提出了“持续发展”、“合乎环境要求的发展”等观点。遗憾的是,斯德哥尔摩大会后,这些“呼吁”和“观点”并没有或者很少唤起公众的觉醒,更难得落实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结果是一方面,世界绝对贫困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全球环境质量则在每况日下。由此酿成了困扰当今世界的所谓“三P”问题,即Population(人口)、Poverty(贫困)、pollution(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