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知情权制度是当代国外新出现的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情权是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的自由。这里的“消息自由”也译为“情报自由”、“信息自由”。广义的知情权的对象既包括官方消息、官方情报或官方信息,也包括非官方的消息、情报或信息。狭义的知情权主要是指获取官方的消息、情报或信息的权利。通常意义上的知情权是狭义的知情权。从各国知情权制度来看。普遍体现出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公开情报原则;获取权原则;公开举证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2.
功利主义批判:学术自由的道德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自由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核心。迄今为止 ,尽管基于外在视角的功利主义哲学为学术自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和有效的辩护 ,然而 ,由于在功利主义的视野里 ,学术自由仅具工具性价值 ,因此 ,学术自由又不可避免地会同样基于功利主义的考量而受到侵犯。对学术自由的辩护无疑还需立足于学术自由自主性的内在视角的道德审视。它不仅划定了学术自由赖以存在的外在界限 ,而且事实上也构成了对学术自由的功利主义辩护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发端自20世纪后半期的"结社革命"见证了公民社会的全球复兴,拓展乃至重构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制度空间。然而,现有的结社革命理论并没有能够认真对待公民社会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主权的视角来看,结社革命固然是个人权利成长的历史表征,但它同样是一个主权观念不断被重塑的产物;另一方面,对公民社会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考察表明,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我们进一步从关系性视角反思主权的正当性,重解主权,乃至为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提供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作为我国宪法上的人权原则确立的。它的确立并非仅出于功利主义考虑,而在于申明了宪法之为宪法的规范意涵。对它的理解,不仅要认识到人权原则在提升权利观念、完善宪法制度等方面对我国宪政建设的深远影响,而且也要认识到人权原则在宪法结构、旨意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同样,人权原则的实现并非仅指人权保障的制度完善,更重要的或许是把它置入规范宪法的视野中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严海良  CHEN Feng 《人权》2023,(1):56-90
To practice the constitutional provision that “The state respects and protects human rights”, we should clarify its connota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rights is a natural requirement and the key. In domestic academia, human rights are considered natural rights and interpreted as “moral rights that everyone should enjoy as a human being”, hop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centered on the basic rights of citizens in China.Although it reveals the universal...  相似文献   
6.
2007年6月16日,南京市凤凰台宾馆瑶华厅内掌声阵阵,第三届“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这里隆重开幕。这次会议是继2004年首届和2006年第二届同主题会议之后的又一次“小规模、高层次、强效率”的学术盛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上海《法学  相似文献   
7.
从主体性到关系性:人权论证的范式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时代的观念。通过分析人权的概念要素可以看到,尽管人权争议源于对人的理解不同而体现为人权性质上的争议,但在根本上则在于,它们都属于一种主体性哲学框架下的人权论证理论,从而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对人权正当性的追问必然要求实现人权论证的范式转向,即从主体性转向关系性。从关系性视角来论证人权尽管源于青年黑格尔,但只是到当代才由哈贝马斯立足交往行动理论作出了系统的阐明。在实践上,人权论证的关系论转向对进一步深化与推动人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严海良 《唯实》2013,(4):65-67
一、文化产业投入的法律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为保障文化产业的投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同国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这些要求既是对未来如何振兴文化产业的明确指引,同时也是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总结。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首先是作为法治国家的基本命题存在的。立足法治国家视域可以看到,人权是法治国謇的基本要素,和谐则是法治国家的内在诉求。以和谐理念统摄、重解人权与法治国家的内涵.进而以人权法治化促和谐,不仅是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范意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海良 《法学杂志》2006,27(4):141-143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在我国宪法上的确立并非仅出于功利主义考虑,而更在于申明了宪法之为宪法的规范意涵.一方面,它在确立公民权利正当性来源的同时,明确了我国宪法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它不仅深化了权利理念,为完善公民权利的救济与保障提供了宪法支持,而且设定了国家权力的最高道德,确立了国家权力的基本义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