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法律   9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司法查封在民事诉讼和执行实务中使用频繁,但在部分案件中,其具体效力却容易引起争议。我国现行法中虽有关于查封效力的规定,但基于各种原因,并未对其效力进行体系化建构。查封发生效力的要件应包括法院作出生效的查封裁定以及法院完成财产控制的公示。查封的具体效力应区分为公法效力和私法效力。其中,公法效力是指除查封法院外,其他国家机关和民事主体均不得对标的物再行处分。私法效力则涉及查封限制了所有权人的相关权能;查封不影响他物权人的权利实现;查封赋予了查封债权人担保物权,可较普通债权人优先受偿。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有研究并未区分大陆法系意义上的证明责任(Beweislast)和美国法上的证明责任(Burden of Proof)。美国证明责任中提供证据责任和说服责任概念及其关系与美国民事诉讼程序之间有十分重要的关联。如果以德国法为参照系,那么两大法系的证明责任概念在逻辑起点、适用对象和结构地位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而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方向,美国证明责任理论对改造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在制度上和理论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4.
2001年婚姻法和后续的司法解释确立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之诉的制度内容,但实践运行状况却并不理想。现行制度框架将离婚损害赔偿之诉与离婚之诉的关系定位为多重关系,此种混乱定位是造成实践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离婚损害赔偿之诉在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诉讼,但为了审理的方便,可以用诉的合并理论解决离婚损害赔偿之诉与离婚之诉审理时的竞合,并需要从诉讼要件、合并类型、审判程序等角度解释如何合并,以保证审判的正确。  相似文献   
5.
司法培训是一个老话题,但包含常新的内容。作为法官培训的最高、最权威机构法官学院的学报,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辟一个专栏,对司法培训进行广泛探讨。专栏以法官培训为中心,范围涉及现有司法培训问题以及新思维、新制度、新方式、新方法的构建,同时介绍国外先进的经验并进行比较。本期栏目开篇约请学者从司法考试改革视角出发,探究法律职业培训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诉讼法学界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作了介绍,并简单比较了一面说、二面说和三面说在学术史上的传承关系,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在我国法学界的变革;通过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剖析,强调诉讼法律关系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宜将其割裂。  相似文献   
7.
民事诉讼模式理论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其所倡导的向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转型的改革进路由于精当描述并批判了当时中国司法实践的现实状态和准确指明并预测了未来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在学科内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但进入21世纪以后,民事诉讼模式理论也面临着空心化和空谈化的批评,理论界提出了协同主义等概念试图挑战当事人主义的地位,而实务界所倡导的司法能动等理念和相关制度改革也与当事人主义构成悖反.从方法论的角度观察,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发挥着范式革命的效果,而当事人主义则在可证伪性和确定性的意义上是具有科学性.因而,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目前的危机并非因为其不够科学,而是由于过于宏观,无法直接指导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有必要加大中层概念的研究,根据民事诉讼模式的原理,形成关于诉讼行为、诉讼标的等中层概念的通说,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当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8.
刘哲玮 《法商研究》2021,38(6):170-183
执行和解是一项中国本土性制度,并无比较法可供参照.从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发轫,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一项公法制度.但经过数轮修法和司法解释的更迭,执行和解在规范层面已经与执行措施和执行根据松绑,回归为一项独立的民事合同.理论上不同学说也都认可执行和解中包含私法行为,执行和解回归民事合同不存在实质的理论障碍.在回归私法行为后,有必要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分析执行和解的法律效果,其中的疑难问题是执行和解确立的债权与原执行根据确定的执行债权之间的关系.执行和解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是一种独立合同类型,而不是传统民法意义上的和解合同、实践合同、附条件合同、新债清偿.在解释执行和解的内容和效果时,必须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承认在不同类型的案件与和解协议中存在不同的意思解释方案,不能冀望借用一个民法概念对其效力作出统一界定.即便要构造任意性规范,也需要充分考虑执行债权已经具备既判力和强制执行力的特殊性,切实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诉权与审判权之间的和谐,是民事诉讼行为能够得到公正结果的关键;诉权与审判权关系的理论,是整个民事诉讼法学的基石。在对审判方式进行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一种主张认为:过去我们过多的注重法院职权的实现,忽视了对当事人诉权的保障,因此导致当事人和法院之间比较严重的诉审冲突的出现。现在应该尽量扩大当事人的权能,减少法院的权限,通过诉权制约审判权,我们将此种说法归结为“以诉制审”模式,即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分权——用扩张诉权的方式来制  相似文献   
10.
人民陪审制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哲玮 《中外法学》2008,(3):433-447
<正>在我国,人民陪审制既是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也是一项一度被写入宪法的宪法原则。2005年5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实施,更是以立法的形式奠定了人民陪审制在国家司法制度中的地位。然而,现实中陪审制的适用状况却令人堪忧,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现象广泛存在,在实质上颠覆了立法者对人民陪审制的设计初衷。即便是《决定》实施之后,这一局面也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这是为什么?人民陪审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其出路又在何方?现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