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检警一体化与检察指导侦查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警一体化是大陆法系国家一种比较成熟的刑事犯罪追诉模式 ,检察指导侦查则是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所积极探索与实践的一种刑事犯罪追诉创新机制。检警一体化机制与检察指导侦查机制的相同之处在于提高刑事司法效率、查清案件事相、预防侦查违法和防止诉讼偏差 ;不同之处在于产生的法律制度和理论背景不同、检察官的主导作用和对犯罪案件的决定权限不同、侦查主体的能动性发挥不同  相似文献   
2.
针对科技部门网站建设的特点,本文建立了一套适合面向网站内容服务、网站功能服务和网站建设质量等综合评价目标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华东地区地市级以上科技部门网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评价比较与研究,发现目前华东地区科技部门网站建设的发展特征和薄弱环节;并通过对网站评价得分的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科技部门网站建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公诉权是检察权最基本的内容,检察权发源于公诉权的设立。公诉人做为一个法律术语,既是一个法律的专有名词,又是对行使公诉权的检察官自然人主体的职业称谓。我国的检察制度自设立以来,公诉权的运作一直是以检察机关的整体名义进行,对于直接行使公诉权的公诉人则未赋予其独立的以检察官个人名义行使职权的资格。这种传统的检察制度理论正与国际刑事司法发展趋势日渐悖离。本文拟就设立职业公诉人制度的动因、职业公诉人制度的运行机制等问题做些粗浅探讨,以供与有识之士商榷。  相似文献   
4.
缓刑是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其设立与适用不但体现了惩办与宽大、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而且可以避免短期自由刑所存在的狱内交叉感染 ,并有效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免予刑事处罚是指对犯罪分子作有罪宣告 ,但因犯罪情节轻微而免除其刑罚的一种量刑形式。两者若运用不当 ,不但不能促进罪犯改恶从善 ,使刑罚失去法律意义 ,反而会引发人们对犯罪分子是否受到惩罚的怀疑 ,给社会带来危害。针对目前刑事案件缓免判决数量不断升高的情况 ,周口市人民检察院起诉处就全市 2 0 0 0 - 2 0 0 1年作缓免判决的公诉案件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5.
图片报道     
苏凌 《纪检与监察》2003,(12):13-13
  相似文献   
6.
左海霞  苏凌 《检察风云》2002,(19):34-35
"纱厂十二少"案抗诉背景 这是一起黑恶流民势力犯罪案件,17名少年疯狂作案,在短短六个月内抢劫1次,乱石砸死1人,强奸作案14起,受害幼女、少女达10余人.手段之残忍,情节之恶劣,后果之严重,令人震惊.案发后,群众和被害人及其家属强烈要求严惩凶手,为民除害,伸张正义,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先后挂牌督办,要求依法严肃处理.  相似文献   
7.
对华东地区的科技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科技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做了初步分析;同时,通过对国家信息化发展模式的研究,结合华东地区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征,提出了华东地区科技电子政务的2种不同发展模式,并就科技部门电子政务和科技创新体系等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刑罚,是刑法的两个基本范畴(即犯罪与刑罚)之一。刑罚的轻重,应当与刑事责任的大小成正比,应当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及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应当适应法定刑的幅度。我们注意到,在贪污贿赂案件中,存在着宣告刑“轻“这一普遍现象,宣告刑多为法定刑的下限。我们称之为贪污贿赂案件的“轻“量刑。本文拟通过分析侦查部门收集证据对量刑的影响,及研究量刑这一动态系统来摸索一条科学的量刑之路。关于量刑概念,在国内各种著作中表述不太一致。有的认为:“量刑是人民法院对于犯罪分子依法裁量决定刑罚的活动。“有的认为:“量刑是人民法院在定罪的基础上。依法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  相似文献   
9.
知鸿  苏凌 《纪检与监察》2003,(10):24-27
汽车在雨后泥泞的乡间土路上艰难地行走,时时溅起污浊的积水,一路上,透过车窗不时能看到村民们好奇的目光。终于来到了濮阳市清丰县柳格乡大寨村,在村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李瑞淑的家。  相似文献   
10.
“法律真实”理论与“客观真实”理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真实"理论与"客观真实"理论作为证据理论,在证明程度的确定性和证据裁判主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在证据的特性、证明标准等方面也存在根本的分歧。"法律真实"理论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和法治的需要;我国的证据立法应当以"法律真实"理论为指导,确立以证据的合法性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