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3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93篇
中国政治   206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4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欧趣闻     
前不久。笔者随商业考察团去了趟西欧.虽是十几天的走马观花,却使我从一些“违背常规”的见闻里悟到了在国内收获不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暑去秋还,中秋节到。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祭月、赏月。出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祭月的习俗很早就在我国流行《,礼记》中就记载了有关祭月的活动。在台湾,中秋节的民俗活动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独特有趣。台湾同胞习称月亮为“月娘妈”,对月亮十分崇拜。每到中秋之夜,几乎家家户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全国各地,只要是能和郑和沾上边的地方,都掀起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而南京作为国内与郑和联系最紧密的城市,更是早早就高调宣布,将投资4亿多元.整修市内与郑和有关的遗迹。为让“郑和”成为各区的名片,从而能积极带动所属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南京的下关、白下、鼓楼等区更是早早动手,争艳“郑和”,各显身手。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在唐代仍保持象耕这种落后的农业耕作方式.泰人没有象耕的记载,但象在先民落后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象谚语的创造和沿用,从中可以透视出被人们淡忘的泰民族女权文化史及其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5.
杨永俊 《求索》2007,(1):211-214
对动物的偏爱与崇拜,是拓跋鲜卑部落比较突出的民族特点。民众对神兽与灵虫的迷信、统治者对兆祥动物的崇尚、鸟兽官名的长期保留、鹿马苑囿的精心规划等,既可看作是其动物崇拜及其遗存的表征,更是其难以割舍的游牧情结的真实写照。动物崇拜不仅使拓跋鲜卑在众鲜卑部落中独具特色,也对拓跋鲜卑的汉化产生过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端木  阿勇 《党建文汇》2005,(8):23-23
今年是郑和奉旨“七下西洋”的首航之年。而令人不胜扼腕的是,中国恰在此时禁海,官方航海活动也以郑和七次出海后戛然而止,直到清朝后期才在外患逼迫下新建海军。郑和的事业成了一曲500余年无后续演出的“绝唱”!现在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从后来发生的历史及其教训看,似乎不那么值得“自豪”,却大大值得我们自省。  相似文献   
7.
观念主义是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主要病症之一,它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的宗旨是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观念主义的各种流行的表现形式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对于“电视剧政治”的批判,大抵是公允的。我们对于历史大都难以抱有同情的心态去读,或热烈崇拜帝王的文功武治——一个强势的皇帝懂得调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因素,专制远比民主更富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本文论述了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印度尼西亚的经过,及其在印尼留下的诸如三保洞、三保庙、札克拉·陀惹大铜钟遗迹、遗物,以及"三保公鱼"和"郑和与榴莲"等神话传说.印尼的华人和当地其他民族对郑和遗迹、遗物的钟爱与向往,逐渐形成了"郑和崇拜",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印尼华人"郑和崇拜"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本文认为,印尼华人的"郑和崇拜"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已发展成为今天印尼民间文化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10.
郭渊  王静 《长白学刊》2005,(1):94-98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深刻地影响着明代对周边国家的外交行为,主要体现在重邻倚邻,亲仁善邻;强基固本,以德服邻;避战慎战,宁边安邻;礼义为先,厚往薄来;恩威并重,怀柔羁縻.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睦邻政策,是今天中国政府所推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的重要源泉和理论基础之一,对思考我国未来的周边安全战略不乏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