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以来,联合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调停提供方。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后,联合国逐渐介入并提供国际调停。目前在叙的联合国调停已经过了依次由安南、卜拉希米、德·米斯图拉参加的三个阶段。在调停进程中,联合国的身份经历了从处于边缘的关注者到联合调停人再到调停的单独牵头者的转变,此间联合国的作用则发生了由以提供和解方案为中心到以提供谈判便利为中心的变化。联合国身份及作用的变迁,受到危机局势的演变、阿盟立场的转变、联合国有限的能力以及国际社会分裂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五年来联合国的调停,既需要肯定其成绩,也应该对之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重大转折点。当前,我们应如何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弘扬抗战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月21日,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卢毅教授做客大连"一校两院"大讲堂,本刊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3.
裘索 《中国律师》2011,(3):44-45
在崇尚以和为贵、以和为善的中国,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及至近现代.调解制度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受到国内外司法界的一致认可,被誉为“东方经验”。随着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决策和最高人民法院推动司法调解多项方针政策的提出,司法调解制度迎来了一波复兴的浪潮。  相似文献   
4.
国共内战时,美国人居中调停,发生过一个惊心动魄的插曲:周恩来百密一疏.将自己的工作笔记,遗忘在美方调停人马歇尔的专机上。要命的是,本子里记着中共重要谍报人员熊向晖的南京住址,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08,(10):15-15
4月9日,当奥运圣火抵达旧金山之际,试图"调停"杜克大学校园内针对西藏问题对立两派示威的大一女生王千源,因被指责亲手为"藏独"活动的组织者Adam前胸后背写下Free Tibet、Save Tibet  相似文献   
6.
《理论参考》2010,(7):14-15
收入分配改革,绕不过降低行政成本,实现政府让利于民这一现实命题。缩小国民收入差距,政府不仅是调停者,还是直接的利益相关人。  相似文献   
7.
吕虹 《党史纵横》2001,(1):30-33
上 篇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而跃居世界一号霸主的美国,为变中国为殖民地,推行着扶蒋反共政策。蒋介石自恃后台硬,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发动了大规模的内战和暗杀。在中原、山东、苏北、晋南战火弥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倒在血泊中。美国一面派马歇尔将军出面调停,一面帮助蒋介石调兵,空运至东北、华北各战略要点;不仅以美式武器装备了 54万蒋军,以“剩余物资”、“租借物资”名义及 14次贷款计 28亿美元给蒋介石,而且还利用联合国善后救济公约规定的“由联合国中未受战争蹂躏的国家捐献的,缴纳数为当年该国总收入的…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在 194 2年访问了印度 ,他企图通过调解英印关系实现其支持中国抗战的目的 ,结果调停失败。与此同时 ,英国政府也意识到英印关系的重要性 ,派克里浦斯出访印度与各派协商谈判 ,最后仍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9.
自2018年5月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美伊关系持续紧张,导致中东局势动荡不定。对此,日本安倍政府基于保障日本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提高日本国际声誉与推动国内修宪进程等多重战略考量,决定在美伊间开展调停外交。美伊两国对调停者的需求、伊朗对日本的信任以及欧洲国家调停者身份的削弱,也为安倍政府实施调停外交提供了可行条件。安倍政府调停外交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日伊首脑互访、日伊高层会谈、日美密切沟通以及游说中东国家等,但其成效受到日本自身局限性、美伊矛盾复杂性、调停策略表面性、调停进程不确定性等因素制约,难以促使美伊关系得到实质性缓和。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调停领域,人们普遍认为,调停者的公正和中立有利于冲突的解决。然而近期学界有新的观点,认为若调停者偏向冲突中的某一方,将更有利于缓解冲突。对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说法,作者认为调停者的偏向会影响冲突双方的心理预期,进而影响最终结果。若冲突双方中一方有极度不安全感,且处于收益框架,认为谈判会有收获,此时调停者偏向不安全感强的一方的效果要比不偏不倚的调停效果好。若弱势一方处于损失框架,担心参与调停会危害国家生存,此时调停者偏向不安全感强的一方的调停效果未必更好。在朝核危机六方会谈中,中国偏向朝鲜的立场可以使朝鲜信任中国,进而参与六方会谈,显然中国对六方会谈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中国的偏向立场虽然使朝鲜乐意参与谈判,但对朝核危机的彻底解决却难以取得成效,由于中国偏向朝鲜,朝鲜认为中国的支持是不会改变的,反而使朝鲜有恃无恐,美朝双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最终致使六方会谈难有进展。因此,调停者的偏向立场有利于推动冲突双方参与谈判,但不一定有利于冲突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